央广网

[中国科技新跨越]港珠澳大桥迎首次春运 通行顺畅

2019-02-11 10:2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11日消息(记者郭翔宇 郭淼)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过去一年,是中国科技的高光时刻。“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组网、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克隆猴石破天惊,都是科技C位担当。其中,港珠澳大桥历经9年建设,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的宏伟目标。

  今年春运也是港珠澳大桥迎来的首次春运。仅春运开始的前10天,大桥累计车流量达到约3.55万车次,日均3550车次,是开关首日的4倍,通行十分顺畅。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大桥还对7座以下(含7座)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越来越多的三地旅客,通过港珠澳大桥往来互通,踏上回家、拜年、旅行、返程的旅途。

  便利的背后,是突破了多项世界级难题的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三地连接线及口岸。其中,主体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桥梁、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连接隧道和桥梁的东西人工岛。主体桥梁则包括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三座通航斜拉桥和20公里的非通航孔桥。

  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者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在主体桥梁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总结并首创了多项“中国标准”。桥梁工程CB05标项目经理谭国顺介绍:“机械加工业、运输业,还有深层次方方面面的技术,比如高强度的附加剂、高性能的水泥,在以前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所有的都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长达6.7公里港珠澳大桥沉管海底隧道是大桥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工程横跨伶仃洋底部,为繁忙的珠江口水路让出通途。同时,为满足30万吨级货轮的通航需求,隧道管节最大埋深超过40米,也就是海床下20米、近10层楼的高度。

  一深一长决定了它的建设难度。大桥设计与施工咨询岛隧组项目副经理李英表示,相比世界上已建成的同类型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综合建设难度之高,世所罕见。李英说:“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与世界上已经建成的同类沉管隧道相比,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在超深、超长、超宽、超复杂的水利条件里面是综合难度最大的一个。”

  在建设过程当中,33节重达8万吨、长约180m的沉管管节无疑是这条海底“巨龙”能否顺利联通的关键。

  在伶仃洋最繁忙的航道进行沉管管节浮运,还要在每天有超过4000艘船舶穿梭的复杂海域进行误差仅为“毫米级”的水下沉管管节安装,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对接作业被工程界誉为“在大风当中穿针眼”。岛隧工程副总工程师王强也坦言,对接过程十分曲折:“比如E15的时候,当时受回淤的影响,导致沉管三次失误,最后安了三次才安上,这个过程非常折磨人。”

  与国内其他桥梁工程的设计寿命是100年不同,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寿命长达120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世纪工程”的背后也是对大桥建设技术和标准的“世纪考验”。苏权科认为:“对国内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120年的使用寿命,就要考虑钢筋混凝土怎么达到120年,钢管桩怎么达到120年,接缝处怎么达到120年。经过科研,我们自己设计出一套设计标准。国际上,比如欧洲的沉管隧道抗震比较少,欧洲的抗震设计比较少,所以对抗震的设计、抗震的构造,没有类似的方法。我们自己从理论、模型试验到接头,做了一系列实验,做了一套沉管隧道的抗震方法。(大桥)要求做得很仔细,因为这个很精细,稍微不注意,比如某一个地方温度低了高了,某一个地方拌合不到位,或者某个地方工艺不到位,在车辆作用下或者在恶劣环境下就先烂了,所以桥梁的精细化施工和质量控制仍然是后期重要的任务。”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