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5日消息(记者 曹倩)2023年,或许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淘汰的一年,却也是头部玩家进一步确立市场地位的一年。

9月12日,华为“帮车企造车”迎来新进展,发布了与赛力斯联合推出的问界新款M7。华为常务董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称,在AITO问界新M7系列上重金投入五个亿,用了扎实的材料和最好的技术。

哪吒汽车也于8月31日宣布喜讯,完成了总额为70亿元人民币的Crossover轮融资。Crossover轮通常是为了让企业更快IPO而进行的股权投资。据不完全统计,哪吒汽车至今累计融资金额或超220亿元。

与头部品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腰部、尾部的如威马、爱驰、天际、雷丁、拜腾等新能源车企今年以来陆续陷入困境。

而国内车市分别于年初、3月和8月掀起了三轮“降价潮”之后,分析人士预测或有更多玩家将被“卷”出局,降价仍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大趋势。那么,赛道上仍然拥挤的新能源车企,扛住眼前的亏损,是否真就能搏出个未来?

2023“淘汰赛”分化越发严重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2023年依旧是奋发向前,进阶新阶段的一年。

尤其哪吒汽车,作为国内四家头部造车新势力中仅存的未上市企业,这一年至关重要。其余三大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以下简称“蔚小理”)均已完成多地上市。

哪吒汽车则频频传出IPO的消息。2020年7月,哪吒汽车宣布,将启动科创板上市申报工作,并计划在2021年完成上市。今年6月,有报道称,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考虑最快在月内提交10亿美元的香港IPO申请。但随后,哪吒汽车予以否认。

无论如何,70亿元热钱的注入对哪吒汽车而言无疑是一支“兴奋剂”。然而,新能源车企的悲喜并不同步。

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已在生死线边缘挣扎,有的甚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中国有超过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到2023年,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透露,正常经营的新势力车企仅剩50家左右。

海南特区报报道称,2023年5月起,全海口的威马4S店均已关闭。而早在去年底,威马就传出高管降薪、员工工资调整、裁员、工厂停工停产、售后滞后等信息。

同样在5月,爱驰汽车员工曝出,公司不仅未发放3月、4月的薪资,甚至推出员工自费垫付社保和公积金的方案。这家被江西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企,位于上海杨浦的办公室因欠租停电已人去楼空。

6月27日,东安动力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天际汽车支付所欠款项,并向一审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据了解,天际汽车正面临资金问题,导致其被迫执行了超过7000万元的债务。而在法院公告之前,就有传闻称天际汽车将停工停产,3月份盛传的新一轮融资也迟迟没有落地。

如果说爱驰、威马、天际还在困境中挣扎,雷丁、拜腾方面则接连有相关破产消息传出。

2022年11月21日,雷丁汽车曾公开宣布完成32亿元A轮融资,融资计划于2022年11月底开始陆续到位。然而,今年5月初,雷丁汽车申请破产审查,经办法院为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人民法院。

6月14日,拜腾汽车两家关联公司各新增一则破产重整信息,拜腾曾与“蔚小理”并称为造车新势力的“四小龙”。而2021年,拜腾汽车关联公司就曾有过被申请破产重整的经历。这家公司烧掉了84亿现金,至今没有推出一款量产车型。

中信建投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程似骐预测,“洗牌期不会太长”。从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将迎来资本和产业发展的上升周期,随着汽车消费品属性增强,它的产品定义更为复杂化,因而头部企业的优势和壁垒将会更完善。

出局者们“错”在了哪里?

“总结共性问题,基本都出在产品定位、渠道、推广等环节。”全国汽车经销商商会副会长、中海电动董事长李金勇告诉央广资本眼。

具体来看,首先是产品定位不准确。过去的高补贴时代,先淘汰了一批油改电车型;随着补贴降低,车型成为消费者关注重点。比如五菱的缤果连续两个月月销超2万台、比亚迪的海鸥8月份月销接近3.5万台,两款都是A00级电动小车。

“这些车的外观和内饰都特别时尚,一看就是一台很另类的新能源车。身上的标签越是明显,消费者越乐意接受。”李金勇表示,很多小车怎么都卖不动,就是产品定位不准,没有抓住消费者痛点。

其次,渠道是否有效。李金勇以五菱新能源汽车举例,定位10万元以内,渠道遍布乡镇和县城,“下沉得非常好”。

另有业内人士赞同上述观点,表示有些品牌渠道,没有销量规模经销商又众多,每个店面每月卖不了几台车,养不起店就导致频繁关店,然后再开新店,这样不健康的渠道必然带来品牌的不健康。

最后,推广是否做到位。李金勇指出,特斯拉因媒体及公众过度聚焦,不用花钱打广告就有了知名度。比亚迪会在宣传方面大手笔投入。“蔚小理”的三位创始人李斌、何小鹏、李想都是互联网人,天然自带IP。

但传统汽车人没有这种IP效应。

“像‘蔚小理’、哪吒、零跑等年销售10万台以上的新能源车企,在公众眼中是新品牌、新事物、新时尚,出生就自带流量。反观极狐、岚图、智己这些品牌,从产品上来说都很好,但公众不觉得它们是新事物,只是上汽、北汽旗下的一款车。”李金勇表示。

“卷”字当头谁能活下来?

或许正如余承东在6月16日的“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所言,未来汽车行业的洗牌将会非常惨烈,“卷”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更“卷”。

“未来5-10年,只有少数汽车厂家能够活下来,比亚迪会成为未来少数能够活下来的巨头之一,长远来看,和华为紧密合作的厂家也能够活下来,能够成为这一代少数的幸存者。”余承东表示。

李金勇向央广资本眼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当前新能源造车领域有‘两卷’,一‘卷’产能,二‘卷’规模。”李金勇指出,乘用车的年销售在2000到2500万台,但产能是4000到6000万台,这是产能过剩带来的“第一卷”。

“第二卷”是行业向头部聚焦,汽车产业规模越大、销量越高,其模具摊销、研发投入、工人产线等边际成本越低,进而带动整体成本降低,性价比提升,市场地位更稳固。反之,规模越小,边际成本越高。

市场情况印证了上述观点。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年累销超185万台,单台车毛利在1万元左右,对比2021年比亚迪74万台销量,单台毛利仅2000余元。而特斯拉仅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即实现销售80多万台,比亚迪185万台则包含30多款车。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消费者买车更趋向于买性价比更高的头部,因此,一些车企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后规模优势加大,比如,同款车比亚迪卖15万元能挣钱,年销仅10万台的品牌卖15万元只会亏。

扛住亏损能否搏出个未来?

今年以来,国内车市已历经三轮“降价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1月6日特斯拉吹响价格战号角,仅一二月份便有蔚来、极氪、埃安、五菱等9家车企予以跟进,推出各项优惠补贴或直接降价。叠加“国六A”清库存以及车企和地方政府对汽车消费的联动补贴,车市降价甚至“卷”到了燃油车领域,前前后后有近50家主流车企的上百款车型加入。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1月26日财报会议上透露,1月份订单量大约是产量的两倍,并兴奋地表示,特斯拉降价后提振了需求,2023年全球销量有望达到200万辆。

彼时有业内人士分析,降价潮才刚刚开始,规模化、稳定的供应链将让成本进一步降低,接下来将有更多的造车新势力加入“降价潮”的阵营。

接下来的走势果真如此。3月份,东风汽车集团通过当地政府的补贴发起一轮降价,其他车企随后跟进。

在这个价格一路走低的过程中,各方也曾试图形成“价格联盟”。

7月6日,在“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东风、长城、长安、特斯拉、蔚来以及比亚迪等16家车企代表联合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承诺书要求,16家车企在规定时间内不能以各种方式来打“价格战”,如官降、终端优惠、减配降价、增配降价等。

两天后,迎来反转。中汽协发布一份补充通知,将承诺书中“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涉及“价格”的表述删除,原因在于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

8月,新一轮降价潮还是来了。

8月1日,上汽大众率先宣布,旗下9款燃油车及新能源车型降价,单车最高综合优惠6万元。随后,特斯拉、蔚来、零跑、哪吒、奇瑞新能源等纷纷跟进。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指出,新能源汽车降价频率快、幅度大于过去燃油车,一方面和技术更新迭代过快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是产能过剩的问题,销售量远没有达到工厂设计的产能,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导致亏损。降价能够很好提高车企的产能利用率。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认为,8月份的这轮降价相对于年初降价是比较理性的,促销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地去做一些灵活的价格调整,从而带动销量的提升。

尽管如此,基于整体市场而言,李金勇认为,降价仍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大趋势。

“因为商品价格不是由成本决定的,而是由竞品的市场价格决定的,这叫市场定价法。”李金勇举例,“如果你的竞品定价20万元,你要定22万元,消费者肯定不愿意买你的车。同样的,年售100万台的车,和年售1万台的车,消费者也更愿意选择买的人多的那台。”

这便让腰尾部的弱势品牌陷入一个艰难的循环。

理论上,销量规模不大的品牌,定价应该比销量规模大的竞品价格低,才能够吸引获客。但如果这些弱势品牌不降价,就难以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未来。

“很现实,你得快速建立爆款产品,精准定价,打出一台爆款车才能出量出规模,规模上去、成本下来了,未来才能有盈利。你一年卖5万台10万台,去和300万台的品牌拼价格、拼成本,绝对拼不过,拼不过怎么办?要么现在就死,要么现在忍住亏损去搏一个未来。”

“腰尾部车企与头部车企的差距,就好像你在跑步,他骑上了自行车;等到你骑上摩托车的时候,他已经开汽车跑了。你永远追不上他,但是不追行吗?那就直接缴枪了。”李金勇如是表示。(央广资本眼)

编辑:李慧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