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历来备受社会关注。近日,央广网记者采访发现, 9月1日起,浙江宁波在全市中小学实行县域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制度,取消教工食堂,实行师生同餐。从目前来看,不仅师生同餐制落到了实处,还进行家、校两级验收,实现了所有食材均可溯源。这一系列举措,让“阳光厨房”变为现实,让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真正有了保障体系、有了约束规范,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近年来,为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从相关部门到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明确的要求和行动,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就在近日,有关“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也引发了极大关注与讨论。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确实是难事,因为它涉及诸多环节链条,必须确保每个环节“零风险”;但说容易也容易,只要能够保障各个环节在阳光下运行,自然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宁波的一系列行动之所以引发较好的社会反响,正是抓住了“透明”这个关键:食材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都被“晒”在了阳光下,采购、资金、制作、监管等各个流程都在阳光下运行,全社会都“看得见”“能监督”。

其实,无论是师生同餐,还是打造“阳光厨房”,并不缺政策指引,最终考验的还是落实的诚意。譬如,教育部等多部门在2019年联合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就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但规定在落实上流于表面,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宁波此次取消教工食堂,实行“师生同餐”,彻底打消了形式化的空间。这样的尝试,值得更多学校学习借鉴。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贵在阳光透明。相关部门和各级学校,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更多探索。我们期待像宁波这样的“阳光厨房”实践,可以更多一些。(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编辑:赵亚芸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