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记者 孙汝祥)2022年报季结束,逾1700家A股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了ESG相关报告,占比34%,较上年大幅增加。

ESG报告被称为上市公司的“第二财报”,近年愈发引人关注。显然,与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形成基本共识。与此同时,在“双碳”政策的宏观大背景下,ESG的“必备”属性日益凸显。

以“纵论ESG”为主题的第9期《中上协会客厅》现场,围绕ESG的“利与弊”、评级标准的“放与收”、ESG成本的“高与低”、强制披露的“早与晚”四大焦点,6位嘉宾深度剖析了中国ESG发展成就和成效、如何看待对ESG的质疑以及如何应对ESG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

《中上协会客厅》录制现场

《中上协会客厅》是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和央广网联手打造的高端互动平台,是资本市场首档高度融媒体栏目。

焦点一:ESG的“利与弊”

2022年报季结束,中上协数据显示,逾1700家A股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了ESG相关报告,占比34%,较上年大幅增加。其中,A+H、央企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发布率领先,银行、非银金融等行业ESG相关报告发布率超80%。

“政府及监管机构对ESG关注度越来越高,企业也特别重视。此外,中国企业走出中国,走向国际,就必须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和标准,去说话、去行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表示,ESG报告披露率的提升,是非常自然的表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苏世民书院副院长 钱小军

“天合光能已连续十几年发布ESG相关报告,只不过不同阶段提法不同,有的叫‘社会责任报告’,有的叫‘ESG报告’。前些年作为年报的一部分发布,近年来单独发布。”天合光能助理副总裁、董秘吴群表示,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天合光能的资本、人才、运作,都要符合全球化的各方面的要求,做好ESG工作及报告披露,是应有之义。

天合光能助理副总裁、董秘 吴群

作为具有极强全球化属性的半导体行业,中微公司亦如此。

“ESG报告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加正规地梳理总结我们ESG以前做的事情,然后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来持续改进。”中微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杜志游说,ESG报告让投资人和股东得以了解公司的理念和成就,进而可以监督公司更好地高速、健康、安全、稳定地发展。

中微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杜志游

与天合光能、中微公司已发布多份ESG报告不同,创业慧康在ESG领域是个“新兵”,2022年刚发布了第一份ESG报告。

“ESG作为一个规范、标准,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公司全体员工知道,我要做的事情对社会带来什么价值。便捷医疗的真正内涵,就得到升华。”创业慧康董事长张吕峥直言,ESG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创业慧康董事长 张吕峥

“披露率已经达1/3,从投资机构的角度,大家都觉得非常好。我们想说的是,其实还可以更好。”银华基金总经理助理、研究总监董岚枫表示,作为投资机构,银华基金也在积极地拥抱ESG,拥抱可持续投资,ESG不仅对企业内部员工是一个正面的激励,它也有很好的正外部性。

银华基金总经理助理、研究总监 董岚枫

不可回避的是,有很多上市公司披露的ESG报告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并不一定真正百分百落地。

钱小军直言不讳,对企业而言,只有做得好,才能讲得好。如果做不好,只想讲得好,那ESG就可能变成“漂绿”的工具;而在做好的基础上也还要学会怎么去讲好,披露的时候怎么能做得更透明、更符合标准要求。

而现场嘉宾在“ESG能否令企业得到收益”这一点上均有共识,那就是,真正拥抱、践行ESG的公司,终会获得丰厚回报。

“对于我们这个‘两头在外’的行业,我们真的是ESG对环境、对社会、对公司治理要求的受益者。”吴群直言要感谢ESG,实践表明,ESG报告被认可度更高,获得再融资的便利性也更高,同时比同行准备得好,商机抓得也快。

“半导体行业有其特殊性,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上的大公司,他们对ESG相关指标是有标准要求的,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必须把这个事情做好。”杜志游表示,中微公司也享受到了ESG带来的红利,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融资方面,其二是业务可持续发展方面。

“我们企业之前也注重绿色环保,但从原来没有章法到现在有章法,其实ESG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让我们知道怎么做。所以说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张吕峥如是表示。

虽然ESG对企业的助益已被实践证明,但近年来市场上对于ESG的质疑也与其发展脚步并存,国际上甚至出现了“反ESG”的浪潮。更多的反面观点集中于,ESG或许是不切实际徒增企业成本的新叙事游戏。

作为主导嘉宾,中信证券数据科技与ESG研究首席分析师张若海现场提问,当前在全球有反ESG的声音,原因是投资收益不很明显,同时业界提出了诸多批评的观点。

中信证券数据科技与ESG研究首席分析师 张若海

对此,钱小军表示,在美国,ESG已成为两党之争的工具,出现“反ESG”的声音很正常。至于有人提出的ESG成为发达国家抑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工具、是“漂绿”的工具、ESG的评级的标准不够统一等观点,种种观点均可理解。

“ESG总体上符合人类发展的大方向,也符合中国的大政方针。”钱小军表示,ESG目前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存在各种质疑可以理解,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有些企业因为受到ESG相关要求的约束,甚至是受到一些损失,从其自身角度就会有反对ESG的声音,说这个东西影响了企业的经营。”董岚枫认为,ESG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虽然在初期会有一定的成本投入,但是只要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长期而言对全社会毋庸置疑是好事情。

焦点二:评级标准的“放与收”

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企业界,ESG的评级问题,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高热话题,围绕ESG评价标准是否公允、应否统一,现场嘉宾展开热议。

钱小军认为,ESG评级标准、指数体系并没有统一标准,大家都是在摸索的过程中,不同指数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是普遍现象。

“但是要把它全都统一起来,我认为它的公正性更值得质疑。”钱小军表示,现在有多种指标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大家去交叉验证。

吴群认为,虽然评级公允性存在问题,但这并不是统一标准的理由,因为全世界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公司、不同阶段,对ESG的需求和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认为评定标准其实不便于‘一刀切’的,将来还是应该有一个多元化的系统。”杜志游表示。

张吕峥也强调,对于如何去做ESG,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标准应该是比较灵活的。

而从投资角度来看,董岚枫强调要厘清概念,表示“投资机构更多的是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一个投资评级,而不是针对上市公司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多少贡献的评级”。

“目前国内对上市公司的ESG投资价值认可程度的一致性很强,所以本土的评价标准应该更值得上市公司青睐。”张若海如是总结。

焦点三:ESG成本的“高与低”

讲到发展ESG,自然要伴随相应的投入,包括人、财、物的投入。那么,该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这项投入?如何来衡量投入和产出比?投入多大算适度?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做这个成本会有多大,但是我认为还是需要量力而行。”张吕峥继续解释,如果是“为评级而评级”,花多少钱都是浪费;如果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是有帮助的,那么花一点钱是值得的。

“企业不大,ESG一年就花一两千万,肯定是有问题的。”至于投入的度,张吕峥认为企业需要认真考虑,能够让企业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合理支出,更容易接受。

而享受到了前期投入的红利,天合光能面对ESG的成本,态度更为开放。

“我们愿意承担和消化这个成本,也是因为有了这个投入,帮助行业发展到现在。”吴群表示。

中微公司则立足于做一个“百年老店”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做ESG目标就是可持续地发展,做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投入不投入的问题,你要做一个百年老店,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众公司,你就要在ESG方面去下功夫去真实标配。”杜志游表示。

董岚枫认同上述看法 所以往往在长期实践的初期,是会有一定的成本投入的,这是很正常的。

焦点四:强制披露的“早与晚”

尽管还存杂音,但在“双碳”政策的宏观大背景下,ESG的“必备”属性日益凸显。当前,国内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仍遵循自愿原则,而“强制披露”的趋势也逐渐显露。

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就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议题时就曾明确表示:“制定准则,强制披露,是下一步要做的事。”

对于应否强制信披的问题,大家是否认为时机已到?上市公司是否做好准备?

“我倒不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强制性披的阶段。因为最关键什么,就是中国的ESG其实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规范。”张吕峥认为现阶段谈“强制”还为时尚早,必须要考虑的不同企业的ESG多样性,达到公平或者相对公平。

杜志游则认为,ESG和ESG报告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公司,不管是上市还是非上市的,如果要持续发展,ESG是一定要去做的。

至于ESG报告应否披露,杜志游表示,公众公司应该披露一些对公司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指标。“至于要按什么样的标准披露,披露什么内容,可以商榷。”杜志游说。

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银华基金嘉宾代表认为,披露率自然是越高越好。

“我们理解,ESG首先是价值观,其次是企业经营,最后才是个投资策略。所以从投资机构代表中小股东的角度而言,对于上市公司提高披露率这件事特别支持,特别赞同。”董岚枫进一步阐释说,“投资机构的核心是挑选,帮助持有人挑选未来有潜力的资产。所以我们工作的核心是预判未来。靠什么预判未来?靠的就是研究历史。研究什么?主要是数据。数据从哪来?绝大多数要靠上市公司的主体做披露。如果没有数据,我们无法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披露率今年已经超过1/3,非常好,我们想说的是,其实还可以更好。”(央广资本眼)

编辑:李慧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