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了福建泉州一些县(市)违法违规开山采矿的问题,包括以矿山修复为名,行矿产开采之实;假借土地平整,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停滞不前,整治监管不力等。更有甚者,在督察进驻前夕突击种植树木、铺设草皮,以应付督察。

一些地方出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式的矿山修复、土体平整等问题,并非偶然现象。原因在于,在中央和各地出台多项政策、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企业新办理采矿权的空间逐渐被收缩,而个别地方和企业还固守着“靠山吃山”的政绩观和利益观,从而打着政策的名头,干起违法违规采矿的勾当。这是典型的阳奉阴违、敷衍塞责。

此次泉州的案例中,很多细节颇能说明问题。譬如,惠安县早在2020年9月就批准两个矿山的“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如今不仅矿山没得到修复,开采面积反而扩大近一倍;国家要求矿山修复产生的剩余土石料应进入公共平台交易,该县却交由企业销售。南安市于2019年对1409亩废弃矿山启动整治修复工程,却至今未见实质性进展。如此下来,上演一出一边大肆违法违规开采、一边缓慢进行修复工作,最后为了应付督察上演突击种树铺草的荒唐戏码,也就不足为奇。

这些地方违法违规采矿致使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悬置,除了复杂的利益纠葛,也透露出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矿山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理念存在偏差,从而对矿山监管失职失责,对违法违规开采矿山破坏生态现状没有充足动力去促进有效解决。这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关注的一大重点,此前两轮督察中被通报的典型问题也屡屡涉及此类。

矿山开采、生态环境保护从来不只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与一方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一些地方对矿山修复、土地平整工作的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表现。要扭转这种风气,一是要进一步压实各地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做到明责知责、担责尽责,强化执法监管;二是切实用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一制度利剑,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对矿山生态环保问题排查整治和对矿山安全的监管,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必然之举,也是惠及后代子孙的应有之义。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更是一道必答题。(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之心)

编辑:胡珺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