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6月4日消息(记者 吴馨骅 邬眉 程若兰 实习生 袁嘉敏)两岸一家过端午,百年学村赛龙舟。6月3日上午,2023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暨第十六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在厦门集美龙舟池隆重开幕。作为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系列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通过传统竞技体育方式,深化两岸基层民众交流互动,共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龙舟赛前披红点睛仪式(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一点龙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点天庭,吉星高照,两岸和平;三点鼻子,社会和谐,万家幸福;四点口利,五福临门,大吉大利;五点龙角,祝愿海峡两岸龙舟赛圆满成功!”在恢弘震天的鼓阵声中,来自台湾的狮头旺剧团献演精彩的台湾狮民俗开场表演,庄严肃穆的披红点睛仪式,揭开了本届龙舟赛的序幕。

传承嘉庚精神 打造文化品牌

比赛地点厦门集美龙舟池,是我国第一个龙舟竞技赛专用人工池,它是1955年陈嘉庚先生亲自选址并开辟的龙舟竞赛场地,这也使集美成为全国首个举办国际龙舟比赛的地方。今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在风景独一无二的龙舟池畔,环绕着风格独特、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道南楼、南薰楼,四周还建有数座仿古的琉璃瓦顶楼台、廊庑和亭榭,整个龙舟赛场以北岸居中的“南辉”亭为主观景台和指挥台,具有强烈的闽南侨乡特色。

选手们在龙舟池上奋楫飞舟(实习生 袁嘉敏 摄)

自2006年开赛以来,“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是集美区重要的文化品牌、厦门城市名片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龙舟赛设有4个组别:青少年男子组和女子组、社会男子组和女子组,共有47支队伍报名参赛。

挖掘民俗传统 激活年轻属性

本届龙舟文化节以“两岸一家过端午,百年学村赛龙舟”为主题,除了精彩赛事之外,还融合龙舟文化、学村文化、闽南文化,以及集美中央活力区的年轻属性,通过海峡两岸(集美)端午文化论坛、集美(端午)诗歌节等配套活动,进一步挖掘百年学村积淀的厚重文化和精神内涵,让学村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在保留原有端午龙舟特色民俗活动的基础上,本届龙舟文化节还设置风雅端午、童趣端午、民俗端午、潮玩端午四大主题,通过旱地龙舟比赛、童心绘端午、包粽子大赛、闽南曲艺专场、龙舟游园会、龙舟文化奇妙夜等活动,让更多市民群众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体验龙舟运动、传承龙舟精神,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

特写:

以老带新,传承龙舟基因

在青少年女子组200米直道的比赛中,一支青春活力的女子龙舟队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其他队伍实力也很强劲,我们不能犯轻敌的错误,要重视决赛这一枪!”来自集美大学体院的陈涵,在刚刚拿到预赛小组第一之后,兴奋地分享参赛感受。

集美大学女队(央广网记者 程若兰 摄)

在集美大学就读运动训练专业大三的她,是队里的老队员了,去年她所在的集美大学女队,在“嘉庚杯”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位读大一的黄小丽,是我们的新队员,她很优秀,是我们的单边领桨哦!”陈涵告诉记者,按照集大龙舟队的惯例,老生到了大四就不再参加龙舟队训练,但大一的新生会马上替补上来,一代一代,传承了集大人的龙舟基因。

克服困难,凌晨5点训练

锅碗瓢盆、粽子花生,在社会组运动员的休息区,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社会组组织很难,我很多次想放弃,可一到比赛,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被激活了,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陈雅彬大姐是湖里龙舟协会会长,她们协会成员的年龄跨度大,小到二十几岁,大到六七十岁。

湖里龙舟协会女队(央广网记者 程若兰 摄)

“有的人平日要上班,我们就选周末两天,在园博苑那边训练,从早晨5点半练到8点。”雅彬大姐说,别小看社会组的队员,她们中有不少是马拉松、越野赛的爱好者,有时训练时间太早没有公共交通,就从湖里跑步十公里来到集美。队里更有年龄很大的前辈阿姨,舍不得离开团队,一有赛事就来当后勤保障,为大伙儿煮绿豆、包粽子……

团结一致、奋勇争先,社会组这些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龙舟精神。

编辑:程若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