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7.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909件,人均技术合同交易额在全国173家国家高新区中位列第一,科技创新能力居于全国第一梯队……

多年来,西安高新区立足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通过创新驱动,不断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安高新区,从科技成果、创新平台、转化机制等多个维度,看一看西安高新区这个科创高地“高”在哪里。

科技成果接连涌现 一年取得158项重大突破

西安高新区企业获“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央广网发 西安高新区供图)

基于对“硬科技”清醒而敏锐的认知和对未来产业赛道的布局,西安高新区近年来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加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聚焦“双链”融合发展,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一系列硬科技成果加速呈现。仅在2022年,西安高新区就取得158项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

其中,紫光国芯凭借其SeDRAM(异质集成嵌入式动态随机存储器)技术,成功斩获“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中科微精承担的飞秒激光超精细微圆孔制造装备项目突破了光束扫描技术、自适应定位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华秦科技航空航天的高温隐身技术、先进伪装技术、高效热阻技术等先进技术填补国内产业化空白……

知识产权高地加速隆起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309件

在近日公示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中,西安高新区摘得“两银四优秀”,其中的两个银奖为全市独有,总体获奖数量和质量相比往年实现了新的突破,再次展现了高新区过硬的知识产权创造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摘得中国专利领域最高荣誉,得益于西安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打造知识产权发展的“高新模式”。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累计专利授权量超过1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43067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9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超11万件。仅去年一年,高新区授权专利23614件,国际专利申请178件,分别占西安市总量的40.68%和35.89%,在全市的支撑地位越发凸显。

知识产权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去年8月,西安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为继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再添“砝码”。

积极争夺“话语权” 近40项国际标准具有全球影响力

近期国家发布的12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中,位于西安高新区丝路软件城的西安交大捷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参编了3项安全标准的制定,为网络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贡献“高新力量”。

近年来,高新区“标准制定”走向世界的案例还有很多。区内企业中航富士达公司主导制定的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第4-2部分频率达6GHz接50-9型半硬电缆组件(跳线)详细规范发布,成为IEC国际标准,为国内外生产企业和用户提供了统一的依据和指南。

在西安高新区,交大捷普、中航富士达、西电捷通等多家企业成为“标准制定”者,在信息技术、光电子、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等相关领域,拥有“标准话语权”。目前,西安高新区拥有近40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超过800项,成为高新区企业在技术上不断攀登和科创实力不断突破的最佳见证!

紧盯强国“刚需” 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

作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孵化器”、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蓄水池”、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启动,西安高新区瞄准科技前沿,加速布局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和先进阿秒光源等多个大科学装置,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创造了条件。

其中,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成后,授时精度优于100皮秒,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完善、性能最先进的地基授时系统,将为我国电力、通信、金融、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以及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研究等领域提供可靠的高精度授时保障;先进阿秒光源预期产生的阿秒脉冲可超过目前国际最高水平,将打通原始创新成果向市场转移的瓶颈,助力西安硬科技之都建设,最终形成陕西光子产业发展全生态体系,打造全球光子技术原始创新高地。

模式创新催生新动能 “高新经验”全国共享

位于高新区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央广网发 西安高新区供图)

科技成果转化中,信息不对称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科研人员更关注技术,而企业经营者则更关心投入产出比、回报率等,这就需要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中间力量来衔接推动。在西安高新区,这类中间力量有个别样的名称——“技术经理人”,目前,“技术经理人模式”已作为改革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

技术经理人只是西安高新区以模式创新力推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新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创新生态,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互乘放大等方面作出诸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深化校地、院地、所地融合发展;建成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针对硬科技企业,从专属产品、服务模式、审批机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加速推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获评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优秀工作单位”……模式创新正不断催生出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能级大跃升 3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添动力

作为“追光计划”与“秦创原”成果转化及展示平台,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在西安高新区已全面启用,这标志着陕西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的战略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推动全省光子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高产值化发展。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坚持夯实基础研究底座,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科学园—科学城”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布局了以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高能级科技转化平台,集聚了西北有色院金属多孔材料、光机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等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地了首个陕西实验室——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以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形成一批“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3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6家、新型研发机构203家。

科创板彰显“硬科技”底色 上市企业成创新动力源

2022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资料图(央广网发 西安高新区供图)

2023年1月,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顺利过会,成为西安高新区第8家科创板企业。科创板开闸不足四年,西安高新区便以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傲人成绩,在众国家级高新区中刷足存在感。

科创板是西安高新区上市企业中亮眼的一环,却不是唯一。目前,西安高新区共有上市企业75家,仅去年一年,就有10家企业成功上市发行,累计首发募资总额88.88亿元,其中不乏莱特光电、华秦科技、斯瑞新材等科创板企业,以及西测测试、易点天下等创业板企业,呈现出“多板齐上”“多点开花”的态势。

资本市场“战绩”表现背后,是西安高新区出挑的科创实力。手握硬科技王牌,西安高新区做实硬科技产业和实体经济,同时以为资本市场储备科创种子而科创企业上市后再反哺产业和实体。在“上市十条”等系列政策,上市“五专”服务机制,上市企业储备库遴选机制等的加持下,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储备各类上市企业185家,后备力量持续壮大。

持续壮大科创“生力军” 一年新增国家高企2060家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实施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已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周期培育链条。

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高新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607家,同比增长40.3%;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60家,同比增长36.1%;累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08家,全市占比51.6%。

与此同时,西安高新区还加快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运行质量高、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中,西安高新区企业——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陕西省8家上榜企业跻身其中。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西安高新区累计获批“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57家、省级274家,分别占西安全市总体量的50%、61%。

双创生态“阳光”“雨露”足 培育在孵企业13000+

西安高新区是科技的聚集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数据显示,目前,全区拥有双创载体184家。目前,高新区各类双创载体共184家,总面积1021.02万平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4个,占全市比例42.4%,省级孵化器33家,占全市比例62.3%;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24家,占全市比例31.2%,省级众创空间62家,占全市比例55.3%,陕西省秦创原驱动平台建设“三器”示范平台25个,西安高新区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创”热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这些“闪亮”的数字背后,是西安高新区坚持以新求变、敢破敢立的勇气。成功探索出“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催生出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中科创星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发展的“西安模式”;引进Founders Space西安中心、HAX Xi’an、Rocket Space等一批国际化创孵机构……

创新创业一直是西安高新区砥砺发展的动力引擎,从破局者到领跑者,“双创基因”已经深深烙在发展的印记里。截至2022年底,高新区拥有在孵企业超过13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5000家,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607家。

编辑:侯凯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