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运城12月24日消息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滔滔黄河水从河津龙门一路前行至永济市,移步换景,“黄河故事”娓娓道来:鹳雀楼、大铁牛、普救寺、莺莺塔……黄河东畔的永济,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永济市东与中条山为邻,西与黄河为伴,是山西的“南大门”(央广网发 李向东 摄)

“有情人终成眷属!”永济,曾因“爱情圣地”普救寺蜚声中外,如今,新兴产业集群蓄势待发,“水产王国”声名鹊起,乡村e镇建设方兴未艾。行走在永济黄河岸边,一首《登颧雀楼》绵延黄河的深情,一碗“永济水饺”盛满黄河的味道,传统与新生交织,赋予岸边百姓创造更好生活的动力,而古老的黄河亦在焕发新的活力。

“引凤筑巢” 企业助力工业再度崛起

透过会议室的监控,记者看到,在干净明亮的车间里,经过配料后挤出、牵引、萃取、定型等多道工序后,聚乙烯粉末等原材料被拉伸成了几微米厚的薄膜……在山西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以下简称“蓝科途公司”)生产车间内,只见机器安静运转,一张张白色薄膜在滚轴上缓缓输出,滑如丝绸,轻如羽毛,这便是该公司生产的高端锂电池隔膜。

“隔膜是锂电池四大主材中科技含量最高、国产化最晚的产品,技术壁垒较高。经过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我们成功突破了列入工信部的‘卡脖子’技术。”蓝科途公司副总经理杜跃刚兴奋地说道。

锂电池隔膜在滚轴上缓缓输出,滑如丝绸、轻如羽毛(央广网发 李向东 摄)

锂电池隔膜是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被业界称为电池的“第三电极”。就是这一张厚度不到头发丝的1/10、像白纸一样不起眼的锂电池隔膜,制造过程却涉及多个学科,核心技术曾长期被国外的一些企业垄断。

杜跃刚所在的蓝科途公司做的就是锂电池隔膜项目。他介绍说,2018年受永济市“凤还巢”计划的吸引,总投资8亿元的锂电池隔膜项目落户永济。落地后,公司研发的“超高强度隔膜”获国家发明专利,蓝科途公司也成为中国唯一能够提供整套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的企业。

“超高强度隔膜”现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央广网发 李向东 摄)

杜跃刚随即给记者展示了他们公司的核心产品——锂电池隔膜:白色的薄膜在专业设备下放大观测,会看到其表面密布无数个纳米级黑灰色的絮状微孔。正是这些微孔使锂离子顺利通过,形成充放电回路,让锂电池正常工作。

“目前,第四车间的两条生产线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底8条线全部投产达效后,可形成年产12亿平米薄膜的产能,产值2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3亿元,新增就业500余人,届时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杜跃刚告诉记者,就在今年,蓝科途用最新设备生产的7.5米湿法超宽幅锂电池隔膜新产品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LG等十余家电池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

企业静下心来搞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背后是永济推动工业再度崛起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将加快永济的产业转型(央广网发 李向东 摄)

去年8月,在永济市召开的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暨项目建设攻坚会上,该市提出构建“543”现代产业矩阵的宏伟目标,其中“5”即打造新能源电池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蓝科途公司被确定为该产业集群的链主企业。

今年3月,2023中国电池隔膜产业生态圈企业家峰会暨蓝科途新品发布会在永济举行,嘉宾们共同见证了蓝科途公司在电池隔膜行业的深度布局与创新探索。

“希望通过此次峰会,把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引入永济,助力永济转型崛起。”永济市委书记何伟对峰会带来的项目落地充满信心。

永济工业再度崛起并不是空谈。去年以来,永济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大抓产业,特别是工业上,瞄准“六新”方向,举全市之力打造光电、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容器、环保新材料“五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重振永济工业辉煌,蓝科途公司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企业迅速成长,支撑永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正在加快集聚。

“以渔治碱” 培育富民产业实现双赢

初冬时节,从位于永济市开张镇西开张村的“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望去,一排排虾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棚内,增氧设备马力十足,池水气泡翻滚;虾池内,白对虾体态饱满、活蹦乱跳。

黄河在永济境内流经48.6公里,在赋予当地集中连片、面积广阔的黄河滩涂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一度带给开张镇无尽的苦恼。

黄河流经永济,赋予当地面积广阔的滩涂资源(央广网发 李向东 摄)

“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由于地势低,开张镇低洼处的3000多亩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每到雨季,地里全是倒灌的河水和雨水,而雨季过后,地里除了芦苇和盐蒿外,全是无法利用的盐碱土。

“盐碱地一直制约着我们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永济市开张镇镇长卫亚妮慨叹道。

2021年,经招商引资,在开张镇西开张村西北方向,曾经蒿草丛生的千余亩盐碱滩里,3个用于试验的小拱棚开始试养南美白对虾。次年6月,首批试验虾达到出塘售卖的标准,甫一上市就被客商抢购而空。“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也应运而生。

“南虾北养”技术带头人王硕展示养殖成功的南美白对虾(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刚开始因为水质问题,虾苗都养不活,这里的盐碱类元素远比海水要复杂。”永济“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技术带头人王硕回忆道。

王硕在朋友的介绍下于2021年来到永济试养河虾,因为有在江苏从事养虾11年的工作经验,不服输的他和同事们经过多批次的试养和对水质的反复调配,南美白对虾终于“定居”在了黄河岸边的这片盐碱地上。

“现在的产量虽然没有沿海高,但也在逐步提升,只要能养出来,说明我们的方向就是对的。”王硕介绍说,他们养的虾主要销往陕西西安市、河南郑州市以及四川成都市,“整个市场供不应求”。

虾棚内体态饱满的南美白对虾(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卫亚妮介绍说,目前开张镇西开张村已建成的1000个养殖棚,每个棚保守估计,纯利润达6万元至8万元,民众不仅可以通过土地租赁获取可观收益,每年还有150余劳动力参与到园区日常养殖、维护等工作中,增加劳务收入300余万元。

渔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作基础,开张镇的变化只是黄河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

距离永济市区不到两公里、黄河2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水域面积11.3平方公里的山西最大的天然淡水内陆湖,这对于缺水的山西来说很稀奇。而更稀罕的是,这里还是上古文化的遗存和反映:舜帝后代的五大姓氏——田、陈、虞、胡、姚在湖边居住,此湖因之得名“伍姓湖”。

俯瞰永济市开张镇的千亩虾苗养殖棚(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之前,由于上游多处拦坝蓄水、周边地区大面积开采地下水,加之气候干旱,致使伍姓湖在一段时间内污染严重、湿地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2017年至今,永济市投资2.23亿元,启动实施伍姓湖生态修复保护治理工程;总投资3.5亿元,实施伍姓湖入湖口水生态治理人工湿地二期工程、涑水河永济段河道治理工程、伍姓湖防洪生态恢复工程、涑水河入黄口水生态修复工程……水生态治理成效卓著。

目前,永济正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永济样板”。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渔业主产区,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4万亩,产值3亿元,产量占山西省的37.7%、运城市的79.4%,有“山西水产看永济”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水产王国”。

今年8月,永济举行了首届河鲜文化节暨生态大虾开塘节,而这也是山西第一个河鲜节。

永济发展水产养殖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央广网发 李向东 摄)

在卫亚妮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永济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去年以来,永济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做大做强水产养殖等四大现代农业板块,努力让永济的农业有“实”更有“名”。

如今,随着开张镇“南虾北养”的异军突起,“盐碱地”变身“聚宝盆”,这个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正全力打造黄河中游地区最大的“河鲜交易市场”,同时在渔业产业集群上再添新的增长极。

“数商兴农” 乡村e镇激活助农增收密码

“家人们,我们这款红薯非常甜。”主播对着镜头掰开刚刚从锅里蒸熟的还冒着热气的红薯。在永济市栲栳镇的乡村e镇直播间内,两名主播正在直播销售当地农特优产品。

主播正在直播销售当地农特优产品(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在栲栳镇的乡村e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六个展台展示着永济当地龙头企业的重点产品;在文创产品展区,可以看到虎头鞋、手织老粗布等手工制品。除展示外,这些产品还将被工作人员制作成一个个购物链接“搬”到网端。

“我们以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为核心,依托永济市乡村e镇,通过狠抓干部电商培训、推进村干部助农直播、挖掘本地网红等方式,使人人参与电商成为可能。”永济市栲栳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孙晓霞表示。

孙晓霞介绍说,永济市乡村e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总投资规模2.3亿元。为了把乡村e镇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乡村产业转型的新引擎,该市大力实施“156”工程,即“打造一个平台,建设五大区域,做好六项工作”,积极构建“产业+电商+配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包装精美的网货产品在e镇平台随处可见(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培育乡村e镇,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助推乡村振兴、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设市场主体集聚平台载体的一项重要抓手。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电商领域提出的新举措。依托乡村e镇建设,充分发挥乡村e镇的平台集聚效应,推动电商企业集聚发展,永济在构筑“数商兴农”的路上步履铿锵。

“永济把乡村e镇平台打造为全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农民收入增加、推动创业创新的新平台,让永济的‘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永济市委副书记、市长谢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乡村e镇要运营得好,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是基础,专业公司的运营则是保障。

在永济市乡村e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产品展厅,永济市推出的明星企业和上榜品牌赫然上墙,新近开发的包装精美小巧的酱料、玉米须茶、点心等网货产品随处可见。

这种“精”“小”“美”的设计,很多是乡村e镇的运营公司有意为之。

乡村e镇平台积极构建“产业+电商+配套+服务”的发展生态圈(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品质生活,我们将网货产品做小、做精,使产品更便携、更轻量,是从消费端出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种表现。”永济市乡村e 镇项目运营负责人李幸妮表示。

将玉米的边角料玉米须加工成玉米须茶,变废为宝,提升价值;生产具有永济特色的速食面,销往全国各地,让在外游子吃到永济味道,一解乡愁;改进和优化西瓜、甜瓜等农产品的包装方式,减少运输中的破损率,使其能在网上销售……

“开发网货,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更多元化的网货体系,以优质产品去引导市场走向。”李幸妮说。

永济市乡村e镇,始于电商,却从未“止步”于电商,它给永济带来的改变还有很多很多……正如谢澎所言,永济市乡村e镇还有更大的目标:壮大“新农人”队伍,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

落日下的颧雀楼更显古朴、壮美(央广网发 李向东 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绵延不息的黄河,流淌的是大铁牛厚重的历史,是鹳雀楼的璀璨耀眼,是普救寺的梦入西厢,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永济实践。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编审:李红军 李红笛

记者:任 重 郎 麒

鸣谢:永济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郎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