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临汾12月21日消息 黄河浩荡,穿越5400多公里华夏大地,惠泽两岸万物生灵。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同样得到了母亲河深情的眷顾和慷慨的浸润,还被馈赠“万马奔腾任嘶吼,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丽。这里是山西西南部黄河东岸的吉县,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所在地。

大吉之县,多彩之城。这里人们依河而居、产业靠河而兴、日子因河而美,黄色的水、红色的果、绿色的景,交织出一幅生动多彩、朝气勃勃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长卷。

壶口引客来 用好千年美景普惠一方百姓

或宁静、或灵动、或飘逸……千里黄河最是千姿百态。

当你站在被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的吉县壶口瀑布前,黄河则以气吞山河、汹涌澎湃、震耳欲聋的雄壮,展现出泱泱中华滔滔大河的气魄。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黄河景观,壶口瀑布也成为所有渴望感受母亲河风采的旅人,无法错过的打卡地。

黄河在壶口奔腾咆哮(央广网发 刘岩 摄)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北干流南段,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之间,东距吉县县城38公里,西距宜川县城40公里,核心景区面积33.4平方公里。

虽已初冬,但瀑布壮阔依旧。黄河从上游晋陕峡谷穿行而出,河面由数百米骤然收缩至50余米,河水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似茶壶注水。巨大的落差让壶口瀑布形成“水里冒烟”“彩桥通天”“群龙戏浪”“谷涧起雷”四大景观。此外,景区内还分布着十里龙槽、禹帽峰、梳妆潭、观瀑桥、古渡口等百余处自然人文景观。

“我每隔一天就牵着毛驴来河边做营生,我和我的毛驴,可受游客喜欢了!”头裹白毛巾,身穿羊皮袄,红腰带上斜插一根长烟袋,黑红的面庞上是岁月的留痕……在瀑布岸边,今年76岁的葛大爷牵着他的毛驴,正在招揽与游客合影的生意。往来的游客也被葛大爷的造型吸引,纷纷举起相机,定格与壶口相遇的瞬间。

葛大爷和他的毛驴“大黑”(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葛大爷告诉记者,目前在壶口瀑布景区和他做一样营生的有三十多人,都是来自附近村六七十岁的老人。游客合影一次10元,若再穿上他们置办的特色行头,价格每次20元。“这个年纪了,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都是受益于这条河,受益于国家发展旅游的好政策!”

奔腾的壶口瀑布让吉县百姓不仅在家门口就业,更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

在离景区四公里处,一个名叫“远方的家”的餐馆成为游客的美食聚集地。旺季时,每天能接待300多人。餐馆老板苗彦峰是吉县壶口镇存心村村民,早年在外打工。2009年,思乡心切的他回到壶口岸边,和妻子一起开了这间“远方的家”,专营当地特色菜品,“吉县味道”广受天南海北旅游者的喜爱,随着到壶口瀑布游客的与日俱增,餐馆的营收也让苗彦峰过上了打工时想都不敢想的富足生活。

苗彦峰在厨房中忙碌(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高速公路开通后,来看瀑布的人越来越多,我家的店面从以前三四张桌子,扩充到现在十多张,旺季时还雇着七八个员工。如今我在县城里买了房、买了车,供两个孩子读书,一家人吃穿不愁,日子有奔头,感觉特别满足。”苗彦峰开心地向记者讲述他红火的好日子。

记者获悉,近年来,吉县围绕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山西省“黄河旅游板块”、临汾市“黄河文化廊道”目标定位,在壶口瀑布5A景区创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黄河板块旅游综合发展项目,打造全域旅游格局,普惠更多村镇享受旅游发展红利。

古村焕新生 农文旅融合加快村民回乡步伐

从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驱车50分钟,记者来到一个叫“太度”的小山村。走进干净整洁的村庄,只觉宁静祥和、安逸自然。细看才能发现,农家院落间散落着一间间风格迥异的民宿。

从空中俯瞰太度村(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深山老屋为家,远离城市繁华;忙时修篱种菜,闲时品茗赏花。怀着对乡村诗意生活的向往,城里人回归山野的脚步愈发迫切。看黄河赏壶口之后,太度村的芃篱人家民宿,成为来吉县旅游的人们寻找乡野意趣的理想之地。

民宿运营公司总经理蒋久斌,带着记者“走村串巷”。“2020年我们将太度村闲置的33个院子进行改造,共设置61间客房和配套的商业综合体,于2022年7月正式营业。从目前运营的情况看,全年平均入住率达到70%左右,旺季时一房难求。客人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渴望在这个北方乡村里慢下脚步,感受三晋文化和黄河文化之美。”

记者看到,这里的每间民宿都各具特色,可谓一院一景,一户一韵。窑洞、老树、磨盘、石墙,既保留了乡村院落的建筑肌理,又把城市的便捷舒适“藏”于屋内,将现代生活的精致、自然农林的朴素巧妙融合。

民宿的客人们在院子里晒太阳(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民宿的带动下,这个仅200多户,800多人的小山村,也享受到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蒋久斌说:“我们共有固定员工36名,再加上保洁人员共70多人,旺季时人员还要再增加。这些员工基本都是太度本村和周边村民。比如前台的几个女孩,以前在上海上班。后来知道家乡开起了民宿,就回来就业。这样既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还能有一份每月底薪3000元,缴纳五险一金的工作。”

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村民也主动融入山村文旅产业发展中,“村风村貌的变化肉眼可见,村民更重视村庄环境、自家院落的卫生。同时更加自信,开始主动与客人交流,讲村史、聊家常。”谈到村民的变化,蒋久斌很有感触。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文明孕育之地。在太度村前有一棵树龄达1100年的古槐,村子也与古槐同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正是村中延续的“孝”文化等深厚历史底蕴和黄河流域淳朴民风,成为吸引文旅产业扎根于此的原因。

乡村民宿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村民”在太度停下脚步,感受黄河赋予这方土地的厚重,也将散落于黄土沟壑间的农特产品,带出山村,走上城市家庭的餐桌。

“乡野有物”让农民为自己的农产品代言(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在太度村口的“乡野有物” 店铺中,小米、麦仁、野生木耳、羊肚菌……各种乡野好物被摆上货架,这里俨然成为吉县农特产品的“会客厅”。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件农产品都有专属“金牌买手”,“我们会在每个村选一个农产品买家,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平时除了种地,就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乡村田野,挨家挨户收购农产品,然后交给企业统一包装。通过担任买手,农户们也有了更多的收入。”蒋久斌介绍说。目前,这些农特产品除了在店销售给民宿住客,还通过线上平台远销全国。

就业有着落、产品有销路、文化有传承、村庄有活力。黄河之水,千百年前赋予文明勃勃生机,如今也正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机遇。

一果兴百业 30多年坚守打造绿色支柱产业

红色,是苹果的颜色,也是吉县的“致富色”。硕大的果实散发迷人的果香,咬一口厚实脆爽的果肉,嘴里顿时充盈香甜的汁水……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充足的光照降水及黄河流经而形成的深厚土层,成就了吉县苹果好看、好吃、好存、好运、好卖的“五好”特点。

苹果是吉县的“致富果”(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吉县苹果已达到十多个品种,全县种植面积超28万亩,年均总产量达到22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果农人均果品收入上万元,成功带动该县2.3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2023年,吉县苹果更是创历史新高,产量突破25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

“我一共种了15亩苹果树,去年收入38万,今年收入47万。”今年47岁的景建林,是吉县壶口镇柏东村村民,谈起自家的苹果生意,他底气十足。“我从事苹果种植20多年了。今年果子的长势好,平均亩产达到一万斤。市场也火爆,苹果还挂在树上,果商们已经在地头把果子预订一空了。”景建林说。“这些年果农腰包都鼓起来了,景建林还不是村里收入最高的。”柏东村村支书陈艳丽在一旁补充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美味的苹果让景建林的生活有滋有味(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苹果树变“摇钱树”,被抢购的吉县苹果为当地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大支撑。而苹果产业发展背后的源动力,则是吉县30多年来在技术研发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产业化道路开拓上的不断投入。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苹果树矮化密植,这是一种最新的种植栽培技术。它最大特点是出果速度快,当年栽植第二年亩产就能达到上千斤,种植到4-5年就能达到丰产。而且这种一坑两拖苗木能抵御种植园苗木更换后常见的重茬病。”吉县苹果产业研究院专家窦兴华向记者介绍。看着眼前这些绑附在支架上,如葡萄藤般纤细的苹果树,也打破了人们对“果树”的固有认知。

夕阳下的矮化密植果园(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除了让果树增产增收,还要为果农降本增效。近年来,吉县大力发展机械种植,为果园配套相应设施设备,施肥、割草、打药环节实现机械化运行。同时,引进新的果树品种,让每年6月的果实“套袋”工序成为历史。“我们引进的新品种都是不需要套袋,这就给果农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窦兴华介绍。

窦兴华所在的吉县苹果产业研究院,是吉县苹果的“孵化室”。每年都会从全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通过实验、示范、推广三个步骤,把好的种植技术和适应本地化种植的果树品种,向全县果农普及,助推吉县苹果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目前,吉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名优特苹果生产基地和山西省优势农产品苹果生产基地。吉县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高达30.23亿元。2020年,吉县苹果更是以苹果类全国三强、全省唯一首批成功入选欧盟保护的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黄河边结出的美味果实,不仅畅销全国,更是走出国门、走入欧盟市场。

苹果产业在给果农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吉县信息、运输、餐饮、包装及水果深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果带百业、一业富一方的生动实践,正在黄河岸边小城吉县精彩上演。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编审:李红军 李红笛

记者:张 洁 郎 麒

鸣谢:吉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郎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