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雄辉在工作中。 青浦区公安局供图

潜逃28年,样貌大变的犯罪嫌疑人王某忠终于落网,青浦“一号命案”成功告破,老俞头心里的那根“刺”也终于拔除。老俞头名叫俞雄辉,是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刑侦支队重案队的“老法师”。从警32年,他先后参与侦办了3000余起刑事案件,其中,不乏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陈年积案。

对于查破积案,俞雄辉有强烈的使命感。他觉得每一起未破获的案件,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是心里的“刺”,“许多被害人家属从青丝熬成了白发,就盼我们能还他们一个公道”。

因为这份使命感,一旦案件有了眉目,俞雄辉就一门心思往下挖,最高纪录是在办公室连续奋战四天四夜未着床,困了就给自己泡杯浓茶,累了就趴桌上眯一会儿……在他的坚持不懈和全身心投入下,数十起陈年命案成功告破。

没抓住嫌疑人,内心不安

1990年6月,家住青浦县的哺乳期妇女卓某和她3个月大的孩子在家中遇害。16岁的犯罪嫌疑人王某忠“人间蒸发”。青浦警方将此案定为“一号命案”。

2018年,重案队再次对“一号命案”进行调查。经过外围走访、分析排查、系统筛查,俞雄辉与同事从与王某忠相似度较高的100多名嫌疑人中梳理出16人,提请属地公安机关协查。综合各种信息研判,住在安徽宁国的“徐涛”最可疑。

为了确认嫌疑人身份,俞雄辉两个月内五次前往当地,一待就是四五天。经过走访调查和生物物证对比,最终确认“徐涛”就是王某忠。

然而,抓捕工作同样充满未知。“当时我们没掌握他的确切住址,只知道他的家在乡下,在县城有租住地,后来我们发现他名下有一辆车子,最后决定以车找人。”专案组到当地的第二天,天蒙蒙亮,俞雄辉就出门盯车了。一直等到早上9点多,王某忠的车都没有动静。他心里犯嘀咕:会不会找错了?

俞雄辉和同事们一边观察,一边继续在原地蹲守。几个小时后,一个中年男子出现在楼道里,体貌特征和目标人物相符,大家立马上前抓人,正是王某忠。

无论是案件侦查,还是抓捕现场,蹲守和等待,疲惫和未知,对侦查员的身心都是煎熬。“有很多事情,说放弃真的太容易了。”俞雄辉说。

正是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俞雄辉屡屡破获在很多人看来希望渺茫的陈年积案。“永不放弃,是刑警该有的品质。”俞雄辉说,“如果因为工作没做到位,让本该被抓的嫌疑人逍遥法外,我们的内心会受到谴责。”

决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

翻开俞雄辉的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过往的办案记录。看到一些关键词,他便娓娓道来案件侦查和抓捕嫌疑人的细节。当然也有“难以忘怀的教训和经验”。

俞雄辉参与经办的第一起“大案”,就让他终生难忘。那是1997年2月,发生在赵巷镇沈家桥村的拦路抢劫轮奸案,受害女孩说,伤害她的人是3个带有外地口音的人。

结合现场勘查情况,青浦警方决定兵分三路:一路查外来人员居住地,一路查案发地周边饮食店和小饭店,一路由俞雄辉和另一个同志排查318国道两侧所有小旅馆。不久后,第二路同事根据一家小饭店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抓获3个嫌疑人。

案子破了,但俞雄辉却陷入了自责:这3人案发前一天入住过一家小旅馆,而这家旅馆就在他们的走访排查范围内,怎么会遗漏?

是自己的排查工作不仔细,还是其他原因,俞雄辉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搞明白”。后来,他查明白了:那家旅馆在两个月前就已经歇业,所以属地派出所并没有把它列进排查名单;更巧的是,案发前一日,旅馆老板见有客人想要入住,便偷偷做下这笔生意。“巧合加巧合,这是多大的概率?”

那次经历让俞雄辉明白,刑侦工作容不得这种“巧合”。“从那以后,我记住了一个道理,就是一定要刨根问底,决不能放过任何一种可能。”

希望泪眼不再出现

都说刑警胆大,任何现场都不怕,但有些场面却总让俞雄辉感到心酸,这时“使命感”尤为强烈。而这样的场面,往往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惨烈”。

2004年,江苏省丹阳市女司机被害一案牵动了整个丹阳城。3名犯罪嫌疑人抢劫、杀害女司机后,一路驱车到上海青浦,将尸体捆绑后扔进河中。十多年来,这桩案件一直悬在丹阳人心中。案件最终侦破,俞雄辉去告知家属时,对方声泪俱下:“案子终于破了,我终于可以去坟上祭奠妹妹了。”

“我不害怕惨烈的现场,但没办法直视被害人亲属的泪眼。”俞雄辉说,自己和同事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这样的泪眼与哭声不再出现。

有朋友劝过他,“世界离了你还是一样转”。可一旦接手案件,俞雄辉觉得自己作为专案组的一员,就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只有当案子告破时,他才会长舒一口气。

编辑:林馥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