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23日消息(记者林馥榆)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近半数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10.40%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或“非常差”。

60岁的上海市民张阿姨已经失眠3个月了,她为此伤透脑筋。在别人推荐下,她前后服用了两种不同的安眠药,但是每种药都是开始效果好,过了几天效果又不好了。因为失眠,张阿姨整天觉得昏昏沉沉,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两周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理科就诊。

经过评估,医生发现张阿姨除了失眠之外,还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医生和她沟通之后,重新制定了治疗方案,加用了一些抗焦虑药物。经过两周的治疗,张阿姨的睡眠逐渐改善了,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慢慢恢复。

实际上,在心理科门诊,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认为失眠了,只要吃点安眠药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失眠患者常常同时合并有抑郁和焦虑,研究显示接近50%的失眠患者存在抑郁或者焦虑。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王美娟介绍,失眠,尤其是急性失眠,大多由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子女升学等)诱发,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容易形成慢性失眠。患者长期受失眠折磨,容易出现抑郁、焦虑,而抑郁、焦虑的出现,又会助长患者对失眠的错误认知,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失眠也是抑郁焦虑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80%以上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存在失眠,因此,失眠与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临床上有时难辨因果。失眠与抑郁焦虑共存时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更加积极地干预。

王美娟表示,由于失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失眠的患者,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包括失眠的严重程度、睡眠习惯、情绪状态、有无应激事件等,综合了解患者睡眠以及与睡眠相关的情况才能真正帮助到患者。

“失眠的治疗需要多管齐下,去除病因是根本,通过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改善不良的情绪(焦虑抑郁)、消除应激事件等,失眠有可能就会迎刃而解。”王美娟说,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非常关键。

王美娟建议,应保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保持规律的就寝和起床时间;规律锻炼,但睡前避免剧烈运动;规律饮食,避免就寝前饱餐,也不宜空腹就寝;避免下午和夜晚摄入烟、酒、茶、咖啡等;避免在床上进行阅读、看电视、工作、思考问题等活动;如果躺在床上15至20分钟后仍无法入睡时,需要起床,做一些放松的活动再返回卧室睡觉,如仍无法入睡,可以反复进行该步骤。

同时,王美娟表示不必受困于“今天晚上会不会又失眠”“怎么到现在还没睡着”……这些想法,过分关注睡眠往往更容易失眠。最后,可以尝试放松训练,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瑜伽等,都能让身心得到放松,从而改善睡眠。

编辑:郭振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