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6月18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6月18日,2022年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节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湟鱼家园开幕。当天,共放流青海湖裸鲤鱼苗100万尾。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境内水系发达、湖泊密布、冰川矗立,有着大量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具有独特的高海拔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青海湖裸鲤(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在丰富的水资源和高原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中,高原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种类构成,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水体生态,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在物种保存、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青海省通过构建长江、黄河、青海湖重点水域禁渔期管理制度,开展水生生物执法检查,实施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及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断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恢复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资源,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青海湖(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青海连续19年开展青海湖裸鲤等珍稀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放流规模从最初的300万尾增长到2021年的2000万尾以上,累计放流各类鱼类1.9亿尾,有效促进了鱼类资源的恢复。截至2021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三江源区渔业水域继续保持原生态,长江源区鱼类资源保存较好,甚至资源略呈增长趋势。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青海省全力推动渔业资源恢复和保护工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正在形成。”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青川表示,青海将持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优化区域生态功能,进一步推进长江黄河青海湖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全力保护高原水生生物资源,为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滕萌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