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果洛11月8日消息 白雪苍茫,群山巍峨,湖泊湿地连珠……遥望前方,目的地——黄河源头,青海玛多。

驱车行驶在玛多,美丽的鄂陵湖在夕阳的照射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草原上的野牦牛、藏野驴在悠闲吃草,赤麻鸭等鸟类成群在湖畔湿地觅食。这份悠然,格外美好。

黄河水从果洛州境内的山坳中流淌而出(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是万里黄河流经第一县。玛多县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和黄河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

为做好玛多生态保护工作,守护黄河源头天蓝水清,许多守护者活跃在这片净土,坚守在雪域高原,为三江源增添着灵动的色彩。

伉俪携手15年 守护家园洁净天蓝

清晨,穿好橙色环卫工作服后,更曲又为妻子青措拉紧工作服的拉链。屋里柜子上,摆放着“最美家庭”“果洛好人”等大大小小十多个奖杯和荣誉证书。这些奖杯和证书,是全国妇联、当地政府等部门给予更曲夫妇的赞誉,也是这对夫妇爱与奉献的见证。

深秋的青藏高原,早晨的气温已逼近零摄氏度。“走吧,出发!”更曲和妻子青措走出温暖的家,开上电动车朝着他们的工作场地——玛多县城的三岔路口驶去。

“我们以前生活在玛多县黄河乡,靠放牧为生,一年的经济收入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大,有时候基本生活都很难得到保障,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更曲说,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在政府的帮助和安置下,更曲一家人响应号召,从黄河乡的牧区搬迁到了玛多县城玛查里镇,自2008年开始,更曲夫妇就做起了环卫清洁工作。

更曲夫妇正在清扫玛多县城三岔路口的街道(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成为环卫工之后,更曲夫妇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玛多县玛查里镇三岔路口到县城这段3公里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夏季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俩每天要清扫两到三遍,遇到冬季雨雪天气,也要保证上午和下午各清扫一次,确保公路干干净净。”青措说。

这条路是进出玛多的唯一咽喉要道,平日里车来车往,垃圾污染物也自然而然增多。高原风大,给环卫清扫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很多垃圾会被风刮到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更曲夫妇俩捡拾垃圾、清扫公路,一阵忙碌下来,汗水早已将后背浸湿。

环卫工更曲、青措夫妇(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玛多县,初到此地的人快步行走都会气喘吁吁,然而更曲和青措夫妇拿着扫帚和簸箕,已数不清走了多少遍,打扫了多少次,捡拾了多少垃圾。自穿起“环卫橙”衣衫的那一刻起,这段3公里的职责区域,俩人携手从日出到日暮,从盛夏到寒冬,伴着扫帚与地面接触发出的沙沙声响,便是15年的坚守。

时光荏苒,年逾五十的更曲和青措走起路来脊背已有些弯曲,脸部和双手也因为高原的日照而愈发黝黑。时间虽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却使他们守护着的这条公路始终洁净如新。

如今,更曲一家已在玛多县城定居,儿子已经成家,女儿在县城读书,一家人生活平淡而幸福。“我就是时时刻刻想着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黄河源头的环境卫生搞好,让外地游客一来玛多,就喜欢这儿。”更曲说。

航拍玛多县城一角(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为了做好玛多县环境卫生治理,我们通过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县城环境卫生区域划分为5个片区,成立环卫队、队成立各组、各环卫组成立小组分别承包网格片区。全县目前有147名环卫工,环卫工作实现了全天候清扫,有效提升了县城风貌形象。”玛多县综合执法局城管大队工作人员的确说。

更曲夫妇的故事,也是许多守护家园、守护玛多的人群的一个缩影。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玛多县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加入生态保护的大军中,以不同的角色、身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做着自己的贡献。

脚步丈量家乡山水 守护源头水清岸绿

通往黄河乡的路上,公路旁的湿地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明镜,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黄河乡生态保护管理站负责人加羊多杰正在一处湿地巡护。

在地广人稀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点成线、网成面”,已成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加羊多杰在湿地巡护(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我以前是一名教师,2015年,我看到了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新闻,当时我就想,我要加入这个队伍,用双手双脚守护我的家乡。”2016年,32岁的加羊多杰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教师队伍,自愿申请成为黄河乡的生态管护员。

从“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到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管护员,加羊多杰的身影在家乡的草原、山地间穿行,忙碌不停。

“我的主要工作是监测和救助野生动植物、走村入户摸底调查、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我还负责生态管护员的管理。”加羊多杰说。

早出晚归、实地查看巡护,是加羊多杰的工作常态;救助黑颈鹤、大鵟、狼等野生动物,让他充满了成就感,动员牧民群众加入生态管护工作,宣传推广生态保护理念,也是管护员的重要职责。

随着玛多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常有藏野驴成群出没(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因为常年在户外巡护,受高原阳光的照射,加羊多杰的肤色黝黑,身形健壮。湿地上,水洼深深浅浅,湖泊耀眼明亮,不熟悉地形的人稍不留神便会踩中水洼,浸湿鞋子和裤腿。加羊多杰行走在水洼之间,脚步轻快,如履平地。

远远望去,湿地的广阔衬得加羊多杰的身影格外渺小,他巡护的步伐在湖泊边缘移动,时而弯腰捡拾,时而低头查看,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对岸。

生态保护的理念在高原流动,在牧民群众中间扩散。如今,黄河乡有879名牧民群众参与到生态管护的工作中。“生态管护员的队伍壮大了,我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加羊多杰说,为了做好管护员的管理,他按地区将管护员分成68个小组,通过组织召开村级会议、发群聊消息、使用对讲机等方式安排工作,并设定了绩效评估和考核标准。

在今年8月19日举行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全国首批国家公园建设有7个团队和5位个人获得了表彰,其中就有加羊多杰。

说起获得的荣誉,加羊多杰腼腆地笑着。“虽然我们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但是看到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打心底里感到高兴和自豪。”加羊多杰说。

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山水,用心和责任守护黄河源的一草一木,加羊多杰和许许多多生态管护员们携手,在高原筑起了一道“生态防护链”。

玛多的秋日风景宜人,雪山草原与河流构成色彩丰富的画卷(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主体。”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负责人李振宇说,当前,黄河源园区内外3142名生态管护员转化成了网络管理员,实现了持证上岗,具备了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等六项职能,构建了“六位一体”生态保护模式。

记者了解到,在玛多县,网格管理员每人每月可以拿到1800元工资,通过实行“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制度,年人均增收约2.16万元。牧民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获得了更多实惠。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7万余个。从草原的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牧民群众成为国家公园重要的基层管护力量,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的内涵不断拓展延伸。

雪域高原生态美 守护之心涌动三江源

禁塑,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工作,在玛多已成为现实。

“顾客您好,我们餐厅的打包袋是环保布袋,我用这个布袋帮您打包。”游客在一家餐馆吃完午餐后,餐厅老板这样说道。

这样的场景,在玛多随处可见。餐厅打包用环保布袋,市场里不提供塑料袋,前来购物和消费的市民群众都自备布袋子。

从2019年起,玛多县规定禁止销售、提供、使用塑料袋,倡导低碳、节俭、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的规定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生态向好,河流密布,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玛多的大美生态图景,得益于当地牧民群众的守护和无数活跃在生态保护工作战线上的人们的付出,也得益于逐渐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保障。

湖泊数量的增加,让三江源地区生物更加丰富(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自2021年10月,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两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投入7.5亿元生态保护资金,开展草原、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根据目前的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在6%以上,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据李振宇介绍,2016年以来,地处玛多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使得黄河源头千湖奇观再现。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6.3%,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野生动物种群由原来的17目29科79种增加到21目46科106种。

此外,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划和法律条文的出台,也为保护母亲河提供了行动指引和制度保障,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雪域高原,苍茫辽阔(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当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作为黄河源头的守护者,我们将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等五个重大关系。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三江源国家公园世居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振宇说。

大河之源,流水汤汤,母亲河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蜿蜒5400多公里,在祖国大地上留下壮美的痕迹,刻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贾海元

记者:贾海元 汪晓青 张海东 刘博伦 昌思荣

鸣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