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清明节可能是迄今为止普及推广文明祭扫力度最大的一年。提倡的文明祭扫方式如鲜花祭奠、壁葬、树葬、海葬、河葬、网上祭奠等等,花样繁多,形式各异,经媒体反复宣传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从实际效果看,普及程度非常有限,人们还是习惯于、钟情于放鞭炮、烧纸那些老传统。
老传统确实有浪费、铺张、火灾隐患,迷信等弊端,可这么多弊端为什么总是难以革除?那些放炮、烧纸祭奠的人也不乏有知识、有见识的人,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辞“旧”迎“新”?成千上万的人不认同、不认可新的祭扫方式不会没有道理。
深究起来,今年清明节提倡、推广的文明祭扫方式少了文化、违了习俗,说重一点就是少了民族特色、缺了人文关怀。简单的提倡、强制的推广,只会应者寥寥。说骨灰撒江河,江河下游的人感觉不爽;说壁葬节省土地,可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后人感觉不妥;说鲜花祭奠,祭奠亲人的鲜花和别处的献花有什么不同?生离死别,千言万语,家人半分钟献花就完事走人,谁又能如此决绝?在世贫穷,祭奠就送钱送车送房;在世疾病,祭奠就驱鬼驱魔,保佑健康平安。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祭奠先人的仪式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习俗、亲情,积淀了许许多多人们认同、认可的习俗、文化。
民政部门想要推广新的祭扫方式就得赋予新祭扫方式以文化、亲情、习俗,让新的祭扫方式有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既有尊重逝者的关怀,有能符合人们扫墓、祭奠心境、情绪,既能寄托哀思、表达亲情,又环保低碳、没有污染铺张。只有汇集民俗、满足亲情的祭奠方式才会大行其道、风靡一时,也才会久远,才能普及,舍此无他!(黄立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