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抚顺7月31日消息(记者郭威)辽宁清原县通过走全域旅游模式,借助红河大峡谷漂流的旅游名片,助力全县产业和精准扶贫下的农民增收,有效拉动旅游行业融合,用生态效益“反哺”县域经济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业变革,这次变革来源于旅游市场的需求。辽宁清原红河峡谷漂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德全介绍,对红河漂流来说,全域旅游模式最重要的任务是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构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体系。据了解:红河漂流已经开展了14年,特色很鲜明,短板也很突出。与华东五市、海南、云南等旅游业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小,这种差距体现在产品单一、综合配套服务水平、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以及旅游综合收入等各个方面。杨德全表示,作为辽宁清原地区的旅游龙头就要把头带好,充分挖掘、释放品牌的吸引力,进而使生态旅游这张牌打得更响。
今年开业一周接待4万游客,同比增长100%,“水上过山车”、“自然大冲浪”、“万人泼水节”这些品牌概念已被游客广泛认可。未来,红河漂流将充分利用漂流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建立适合开发景区资源的产品体系,告别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杨德全认为景区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实现增速、增效、增值,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对于全域旅游“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的要求,清原县提出要主打“红河+生态”生态旅游牌;景区先后承办国内、国际户外漂流大赛;开发建设徒步穿越大峡谷、越野车挑战、峡谷溜索项目,实现 “红河+体育”;牵头成立旅游协会,吸纳农家乐、山庄、农户、养殖户为会员,制定行业标准,既提高乡村游从业者的服务水平,又通过游客消费资源扩大了销售渠道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红河+农业”;核心区域免费向农民开放,接纳周边120余户农民售卖食品。一个漂流季人均收入两至三万元,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实现了“红河+扶贫”;景区年均安置就业500人,游客形成的消费资源促进了清原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按照整体规模估算,每年约有1万余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实现了“红河+就业”;修建有1600个停车位的自驾游游客停车场,为自驾游市场增长提供保障,实现了“红河+交通”;与辽宁北方广电传媒集团合作 “红河大峡谷音乐季”,为生态旅游注入了文化元素,实现了“红河+文化”。
在传统旅游品牌“红河”的带动下,周边建起了民俗村、狩猎小镇、竹筏漂流、玉龙溪、筐子沟等休闲度假景点,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开发成旅游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红河漂流获得国家首个“旅游扶贫示范调研基地”、“全国‘景区带村’扶贫示范项目”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