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0日消息(记者王思远)2月8日的电影票房数据出炉,《满江红》以40.67亿的总成绩,超越《长津湖之水门桥》,成为中国内地影史票房榜第八名。

 

“人红是非多”。从《满江红》成为票房冠军以来,就伴随着一些坊间网络大V和影评人质疑,认为其有“偷票房”和操纵观影场次的嫌疑,并晒出所谓“证据”,比如“原定播放其他电影的IMAX场,临时被换成了《满江红》”,“近来口碑和票房超过《满江红》的影片,没有获得更高的排片率”,还有人晒出了观众稀少的“幽灵场”照片。对此,《满江红》剧组发文,称“被有组织地抹黑”,并对一些博主发起诉讼。

什么是偷票房?电影票房通常要在上缴电影专项基金和营业税后,由院线和投资方、发行方分成。目前市场中,影院分账的比例通常在50%上下。

从以往查处的案件看,偷票房的常见表现有(1)影院虚报、少报观影人数,从而“少交税款”获取收益;(2)影片间“恶性竞争”。如观众按预售购买收看了A电影,影院上报为B电影分账;或是影院与A电影达成某种分账默契,临时撤档,用手写票或换片,把B电影换成了A等。

关于“偷票房”的争论和口水仗,几乎每个电影黄金档后都会出现。这种争论背后,折射的是电影发行产业链各方的“博弈”。

影响电影院排片的有哪些因素?“电影院线”面对琳琅满目的影片,怎样决策?坊间一些“票房质疑”,是捕风捉影“阴谋论”,还是影院正常的市场选择?我们看一看有20年院线从业经验的首都电影院常务副总经理于超怎么说。

问:“偷票房风波”的核心在于原定放映A片,临时给观众换成B片。至于后面的理由,说了,质疑者也不信,反正换片了。今年春节档,院线方整体有没有出现过大面积换片?换片对票房影响大吗?

答:影院都是企业,肯定希望把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多排。今年的春节档预售,提前了七八天,甚至影院经理也没看影片时,我们就要做预售。所以,前期预售都是根据影院的客群特点安排的,但也可能“排错了”,这很正常。如果押错了,肯定要及时调整思路和影片安排。影响排片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是上座率。如果某部电影上座率高,观影人次多,影院经理一定不会拿票房开玩笑。

问:有一种说法,影院经理在算账。今年春节档的影片诚意足,都拍得长,A片170分钟,B片150分钟,哪怕A片好,我多排B片可以多赚钱。但这也引来外界和B片方的议论和不满。有没有这种情况,你自己算不算账?

答:排片需要综合很多因素考量,影厅多的影院和影厅少的影院,排片策略一定不一样。有些片子近三个小时,是上座率高,但安排两场这个片子,其他片子能排三场。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要计算一下。

问:院线方要看重影片运营的成本和产出。当然产出多少要算大账,很多烂片的时间短、成本小,但没有产出能力,也不行。所以,要综合影片质量、长度等因素?

答:对,最终影片的场次或业务安排走向一定是观众选择的。

从电影产业促进法到影视促进会、各地文旅执法总队,行业法律和行业组织已健全。按照法律,影院“偷票房”最高罚款50万元,情节严重可吊销营业许可证。

“偷票房”的口水战年年有,但对簿公堂后很少有下文。业内法务人士介绍,这主要是限于片方维权(隐形)成本高。一部电影上映周期,通常是1到1.5个月,期间片方很难抽出精力,应付周期长的法律诉讼,也很难量化片方的损失。影片上映完后,维权也显得意义不大,所以常见的是“情绪化起诉,风波后和解”。

另一方面,文旅执法力量相对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发动民间监督力量,对“手写票”和可疑的问题票房,向执法部门或片方,取证举证,并获得相应奖励。

电影制片、发行、院线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善待市场,保持定力,才能让行业有序复苏。

作者:经济之声评论员、《远见》栏目制作人王思远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