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对湖南南山草原和湖南南滩草原“国家红色草原”授牌。这意味着湖南在赋能草原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湖南草原资源虽然不多,仅占全国草原面积的0.05%,但湖南省在国家12处首批“红色草原”评选中,独占两“席”。其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老山界”所在地的湖南南山草原,其二是贺龙元帅早期革命活动所在地的湖南南滩草原。
南滩草原风光(李维跃 摄)
湖南“红色草原”保护利用有做法高成效。省级层面重视,高位决策推动。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明确省林业局一位局党组成员任湖南南山公园管理局局长;省林业局与省文物局、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强化沟通协调,共同加大“红色草原”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全力推进湖南南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安排湖南南山草原、南滩草原开展全民所有草原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安排湖南南滩草原开展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基本草原划定试点等。
南山国家公园南山片区草原(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完善规划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南山草原根据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需要,通过修订规划将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和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东安舜皇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区范围,面积由原来的6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315.4平方公里,其中就新增加了舜皇山等红色景点。南滩草原研究制定了《“红色草原赋能绿色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就如何以绿色草原为载体发挥红色草原的凝聚效应、引领效应和赋能效应,明确了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主要措施与具体安排。
南山国家公园高山红哨旧址(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实施修复项目,夯实绿色基底。南山草原通过实施草甸生态系统修复、边南公路沿线生态修复、南绥公路边坡生态修复、生态移民等四个项目,筹资1.67亿元,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万亩,建设网围栏12万米、铁塔式环境监测站3座、影像监控点7座,将19户95人通过生态移民方式搬迁至核心区之外,极大地改善了整体生态环境,也让南山草原草相呈现多年来“最佳”状态。南滩草原自2022年以来已完成草地改良15470亩、人工种草5450亩、围栏建设11320米。
完善红色设施,丰富教育载体。南山草原利用湖南省文物局安排的省级专项维修资金,实施了高山红哨旧址、南山红军长征路遗迹(老山界)修复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通过完善设施,建立了老山界党性教育基地、高山红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山国家公园南山片区老山界长征路遗址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创新管理制度,探索综合利用。南山草原组织制订《南山国家公园南山牧场草山退养实施方案》,实施退养牧民补偿政策,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清理非奶牛牲畜,把控奶牛数量,依法规范草山使用秩序,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草地质量明显改善、养殖水平与牧民收入不断提高;组织出台了《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并辅以建立完善《产业指导目录(试行)》制度,明确将游憩、奶业等纳入特许经营范围,明确特许经营收费标准,授权实施“企业+基地+农户”奶业特许经营模式。
其次,通过招标授权开展科普游憩特许经营,经公开招标授权相关投资公司实施科普游憩特许经营并授予其标识使用权进行生态游憩产品开发销售。南滩草原注重探索多方合作、实现多方共赢。一是被湖南师范大学授牌为南滩红色草原研究基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学基地和MTA(旅游管理)硕士培养基地,并联合组织举办了南滩红色草原赋能绿色发展论坛、南滩红色草原研学和劳动实践活动。二是以南滩草原内吴运梅等 56 位红嫂以及红军烈士为原型,南滩草原公园管理局联合湖南示范大学和桑植中合长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版了纪实文学图书《桑植红嫂》,拍摄了音乐视频《桑植红嫂》(南滩版)MV,编写了《筑梦南滩》歌舞情景剧。三是通过分析南滩草原及周边资源,联合文旅部门将南滩草原纳入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图,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融合、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相促进的旅游路线。
据悉,下一步,湖南将以科学的方法做好生态保护,进一步深化“红色草原”保护利用的部门协同、价值挖掘、文旅融合,让草原红色文化有迹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持续丰富红色文化与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开发形成红色教育与绿色发展“传红守绿、红绿相映”新模式,为中国“红色草原”的保护利用作出新贡献。(谢其倩)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