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加快儋洋经济圈发展的关键之年。为充分展示儋州全市上下在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担当有为的精神风貌、踔厉奋发的干事激情,央广网特别推出《瞰儋洋》系列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述说儋州如何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进一步深化儋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好“港”的文章、谋划“产”的布局、下好“城”的这盘棋、提升“科”的驱动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新起点上奋力谱写儋洋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央广网儋州7月25日消息(见习记者付美斌 实习生周林炎)“我在家门口务工,每个月工资有4000多元,每年还有70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分红,收入还是很不错的咧!”今年59岁的李伦献,是海南省儋州市王五镇峨阳智能生态农场的拖拉机驾驶员,算起自己的收入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海南儋州峨阳智能生态农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峨阳智能生态农场位于儋州市王五镇山营村委会,计划投资5.6亿元,旨在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去年,这里是一片“草比人高”的撂荒地,为充分盘活土地资源,王五镇党委政府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后跟有意向规模化发展智能生态农场联系,将撂荒的土地租了出去,引进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种植农作物和热带水果,走规模化发展路子。

峨阳智能生态农场种植的长春花(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短短一年的时间,这片撂荒地实现了盘活利用、种植丰收,变身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基地,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峨阳智能生态农场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去年3月,我们公司租下了山营村委会的7000多亩土地并对其进行平整规划,将这里命名为峨阳智能生态农场,并陆续种植了包括朝天椒、释迦果、牛油果、黄皮和水果玉米等在内的热带水果和农作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峨阳智能生态农场工作人员李琰说。

峨阳智能生态农场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这是水肥搅拌池,这是蓄水池,这是增压机,这都是我们智能生态农场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琰介绍说,公司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的一体化浇灌系统,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实现运用高科技对作物生长全过程管理。

农场工人在劳作(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为让特色产业尽快开花结果,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儋州市农业农村局、王五镇还指导峨阳智能生态农场聘请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教授为项目顾问,引入优质科学资源,谋划热带高效农业产业。

农场工人在劳作(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基地丰收了,我们就业就有了希望。”峨阳村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家门口附近务工,不但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收入还比较稳定。

“今年4月份,农场采收辣椒时,最多一天用工需求就达到1500人,每人每天140元,工资都是日结。”王五镇乡村振兴办负责人陈弘表示,峨阳智能生态农场的建设,不但解决了王五镇闲置劳动力的增收问题,用工需求还辐射到了周边乡镇。“撂荒地从复耕到复种,难在真正盘活土地,持久耕种下去,我们会全力做好服务,帮助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难题,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效。”

编辑:付美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