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石家庄3月23日消息(记者 王伟倩)近日,一些地区出现青少年霸凌事件,再次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校园霸凌防治推至公众视野。针对此类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部主管肖震宇博士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专访,他从专业角度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肖震宇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理发育快速且复杂的时期,激素水平剧变,骨骼肌肉迅速发育,然而大脑前额叶皮层——掌管道德判断、自制力等高级认知功能的部分尚未发育成熟,这导致了“生理早熟、心理晚熟”的普遍现象。在这种状态下,青少年往往具有强烈的行为冲动,但欠缺有效的自我约束能力。

肖震宇还强调,12-18岁是青少年构建自我同一性的关键阶段,这一过程直接影响他们对“我是谁”“我为何存在”的认知,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若在此阶段遭遇混乱,可能诱发个体陷入人生迷茫,滋生诸如“强者为尊”“弱者无能”等扭曲观念,从而埋下霸凌行为的种子。因此,家庭、学校乃至社区的规范引导和社会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部分群体的监护人(通常是祖辈)的精力、知识结构受限,日常中老人和孩子之间往往无法深入交流,导致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向老人倾诉。而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和父母打电话或视频通话时,往往隐匿自己受欺负的事情。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关键期的心理引导和行为管控出现空白,进一步加大了其遭受霸凌的风险。

此外,很多地区农村由于基层行政力量不足,村委会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很难关注到每家每户的孩子。而且,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中学更是集中到镇上甚至县里,村委会等基层行政力量难以发挥作用。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发现自己孩子无故不愿去学校、不愿出门活动、身上有不明原因的伤痕、情绪突然低落时,都要留意是否遭到了霸凌。日常中,家长应多增加与孩子的有效陪伴时间,多询问和倾听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定期向班主任了解情况,保持对孩子在学校状态的了解和掌握,避免霸凌情况发生。

如果孩子受到霸凌,家长首先要给孩子鼓励、打气,明确告诉孩子错误的是霸凌者,冷静收集相关信息和证据,记录相关细节,及时与学校班主任联系,提出自己的合理诉求,诉求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班主任在相关证据面前采取忽视或不作为的态度,再向学校德育主任或校长等高层领导反映。如果学校存在层层隐瞒的情况,还可以向当地教委等主管部门或当地12345电话热线反映。

在学校方面,除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培训教职工之外,肖震宇建议在学校的德育课或心理课上开展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乐观、坚韧、自信、感恩、尊重生命的积极心理品质。鼓励霸凌者勇于承认错误,受霸凌者勇于反抗,旁观者勇于发声。在校园中建立“不敢霸凌、不能霸凌、不想霸凌”的校园文化。

政府层面,国家已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引。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家庭、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群团组织等责任主体,并特别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设立“爱心小屋”“安心小屋”“希望小屋”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站点,提供切实的心理援助。

2023年11月,民政部等15个部委办联合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再度重申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要求,体现出国家对于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决心与力度。

肖震宇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未来发展的基石。社会各界应携手共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强化家庭教育、优化学校教育、深化社区关怀,全方位编织起一张防范青少年心理危机和霸凌现象的安全网。

编辑:王艺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