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寒冬,正是红薯粉条加工的黄金时期。近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大石柱子乡东梨园村,传统手工红薯粉加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制作红薯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个个红薯就变成了一缕缕晶莹剔透的粉条。

“我们村生产的红薯粉条从加工到成品要经过清洗、粉碎、过滤、曝晒、打浆糊、漏丝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非常严格,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做到了无任何添加、无公害,粉条色泽纯正,耐煮耐泡,粉条口感劲道爽滑、营养价值高。”大石柱子乡东梨园村村书记石青玉介绍说。近年来,大石柱子乡东梨园村依托本地手工制作红薯粉的百年传统,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红薯种植及红薯粉加工等农产品生产,投资35万元建立纯手工红薯粉加工厂,年产粉条3万斤以上,产值达到50万元以上,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

“做了一辈子红薯粉,没想到这手艺还成了非遗。”红薯粉加工厂务工人员孟昭民自豪地说,“我现在可是非遗传承人啊。”2023年,东梨园村红薯粉被承德市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非遗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

在粉条晾晒场,几名村民在忙着整理粉条,“我在这打工,离家挺近的,不仅能照顾家里,还能增加一份家庭收入。”红薯粉加工厂务工人员王玉琴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传统手工红薯粉加工厂辐射带动全村农户栽植红薯450亩,带动全村56户(其中脱贫户24户)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解决手艺人就业12人,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

近年来,大石柱子乡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绊马河村“水稻田+河蟹”立体种养殖、东梨园手工红薯粉、大闫杖子村粘豆包等项目扶持工作,鼓励发展西梨园、河西村等新的产业振兴项目,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乡村产业振兴大文章。

接下来,宽城将继续围绕“农业富民”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着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推动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刘颖)

编辑:王伟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