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七雄重要的都城,2000多年前的邯郸城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娱乐之城”。在邯郸涉县一座高等级战国墓葬中出土的39件乐器,居然还能发出现下音乐的7个音节。今天,我们就从这组恢弘的编钟中去探寻2000多年前邯郸这座“娱乐之城”的盛况。

青铜编钟组合(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 供图)

河北出土的最大青铜编钟组合

赵国国祚二百五十余年,诸多古文献中曾有不少有关赵国历史人文的记载,这其中也包含一些对赵国音乐文化方面的记述,如《史记》《战国策》等古文献中内容有涉及赵国的“乐”和“舞”,但文字相对稀少。1982年,今邯郸涉县北关1号墓(以下简称“涉县北关墓”)出土有数量可观且种类较多的钟磬乐器实物,共计39件乐器中包括甬钟16件、纽钟9件、镈钟4件、编磬10件。该墓是迄今河北地区已发现的乐钟资料中,青铜编钟组合规模最大的一组。

通过对乐器的初步分析,以及综合亲赴当地考察所得信息情况来看,墓葬及众多乐器的归属与战国时期的赵国息息相关,这让人们看到了赵国音乐研究新的曙光。这些重器的示人,相比过去单纯从史料文字来研究赵国音乐文化来讲,乐器实物更具有真实可见性和研究说服力,它填补了河北考古中钟磬乐器出土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封建等级礼乐制度和声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能准确地敲击出7个音节

编钟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通过敲击钟的正、侧鼓会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这就是编钟的“一钟双音”。编钟通过声音演奏出美妙多变的音乐,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出土的钟磬乐器来再次领略它过去的风采。

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来邯郸现场测音,还能非常准确地敲击出7个音节,演奏出古韵悠扬、悦耳动听的音乐。

涉县出土的蟠螭纹编钟(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 供图)

涉县北关1号墓整套编钟由纽钟、甬钟、镈钟编列组合而成,上述分三类进行编钟编列的分析,结合编列的演进,发现编列是比较有特点的:

一是体现在编列数量上,每一编列都较典型。未出现为了极力追求音响性能而肆意扩大编列,侧面体现赵国在战国初期有意遵循着礼乐,仍采用着礼制规范下的常制编列形式;

二是组合的钟形较多,整套编钟加入了先秦时期较为常用的钟形,编列清晰,镈、纽钟、甬钟俱在,拥有中原组合编钟的元素,也说明大型组合编钟在赵国贵族阶层的运用;

三是乐钟数量较多,镈钟、纽钟、甬钟共计29件,拥有这样规模的,在中原地区比较少见,还是值得令人赞叹的。

罄(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 供图)

赵国已突破周朝礼乐制度?

39件乐器可分为镈钟、纽钟、甬钟、磬四类,这四类乐器明显为中原“乐悬”核心构成,乐悬是先秦礼乐的重要部分,而这些乐器的使用也能从中领会到赵国贵族对礼乐思想文化的重视程度。

历史记载,周朝天子在分封诸候大夫的时候,除了分封土地,赏赐金银外,还需要按照受赏者身份的不同,赏赐不同数目的编钟,以示恩宠。在当时贵族们都以拥有编钟数目多为荣,编钟数目多少和贵族们的地位成正比。

1928年,洛阳出土了八座周天子墓,其中就有一套叫骉羌钟的编钟,一共十四件。1990年出土的虢国君虢季墓中出土的编钟只有八个钟,这套编钟只有4个音,少了“工商角徴羽”五音中的“商”音。有专家认为,这就是周朝灭掉商朝,“不同商音”的写实,从中可见虢国君对周王室是尊重的。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基本上成了一个摆设,诸候国对礼乐制度也不再遵守,“商”音的忌讳,早就荡然无存,涉县北关1号墓的这套编钟已经能发出7个音,正说明战国时期各国对周朝礼乐的态度。

2000多年前的“娱乐之城”

涉县北关1号墓出土随葬品达130件有余,其中乐器计39件,占器物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从出土资料来看,墓中以随葬青铜礼乐用器为主,若暂且不计墓中所出少量骨器和石器等,那乐器的分量至少要占到礼乐器的三分之一以上,可见乐器在墓主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事实上,2000多年前的邯郸城,可以称得上是妥妥的“娱乐之城”。赵国的音乐和舞蹈十分流行,在当时就为各为国所称道。中山国相司马熹说赵国“天下善为音,佳丽这所出也”,《史记》称“赵烈侯好音”,上行下效,赵国社会中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对音乐舞蹈的追求是相当强烈的。“赵箫”“赵瑟”都是在史料中经常出现的富国赵国特色的乐器。而赵国舞蹈与音乐齐名,“邯郸学步”这个典故从侧面反映了邯郸舞蹈的普遍和盛行。

统筹:央广网记者王岩 王伟倩

编辑:王艺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