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9月18日消息(见习记者 梁中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出公告,征求对《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以下简称《规范》)的意见,《规范》中要求每间学校(含幼儿园)在校内至少设置1台AED。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华南名医联盟专家委员、急救专家赵炳楠9月18日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配备AED急救设备,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

据记者了解,广州市是全国最早进行社会急救立法的城市。今年5月1日《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未按照规定配置AED要承担法律责任”作为新增内容,并规定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AED电子地图、导航和远程管理系统。

此次《规范》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将根据人口密度、人员流动量、分布距离、重点区域、场所面积等因素,按照3-5分钟内获取AED到达现场为原则,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配置AED。

除了要求每间学校至少设置1台AED外,意见稿还提出,对于大型校园,应按照“3-5分钟内调用”原则,结合学校面积、布局实际适当增加配置。

广州地铁五羊邨站内配置的AED(央广网见习记者 梁中明 摄)

记者从广州市卫健委获悉,去年该市通过财政资金购买、企业配置和社会捐赠的形式,购置AED超过800台,已按计划投入使用。

急救专家赵炳楠介绍说:“从发生心跳骤停的那一刻开始,病人被救活的可能性每分钟下降7%-10%。如超过15分钟,即使救护车赶到进行抢救,其被救活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赵炳楠认为,目前我国AED的配置无论是数量、分布密度还是覆盖范围,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像深圳仅有17.5台/10万人、上海浦东新区是11台/10万人、杭州是5台/10万人,而《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建议的标准是100-200台/10万人。”

“AED操作简单,指引明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科学规范培训指导AED使用,提升师生急救意识与技能,这有利于校园健康安全与生命保护意识普及。”赵炳楠说。

编辑:刘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