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9月13日消息(记者龚雯)9月12日,第20届中国网络安全年会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协同治理分论坛在福州市召开。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参加论坛。
此次论坛由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和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以“深化协同治理 共筑安全屏障”为主题,旨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健全国家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网络安全相关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当天,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企业代表等围绕网安众测技术交流、网络安全威胁治理、应急响应、漏洞治理、移动互联网安全治理等内容开展交流与探讨,分享业界经验和技术实践。
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近年来我国网络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持续深化,网络安全威胁发现和处置能力稳步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完善。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副主任张鸿表示,该中心携手业界同仁,致力于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每年及时发布监测情况和风险提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应急响应,防范应对重大风险。同时,积极推动行业协作,与行业单位建立了长效紧密的合作机制,有力促进了网络安全信息交流共享以及协同治理,共同为构建更安全的网络空间而努力。
中央网信办网络数据管理局局长胡啸表示,围绕网络安全发展与协同治理,一是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构建统筹协同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综合防护能力。二是立足开放环境维护网络安全,科学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坚持安全可控与开放创新并重。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突出新技术应用安全研究,支持国家实施网络安全重大战略任务。四是持续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网民成为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相关企业负责人分享主题报告(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近年来,网络攻击频发为网络安全敲响警钟。“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引入带来了新风险,网络安全‘易攻难守’已经是常态。”天融信科技集团副总裁唐宁表示,从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安全事件来看,企事业单位缺乏数字安全能力,已成为我国数字产业链上较为薄弱的一环。
在数字安全供需不匹配背景下,企业级用户如何构建数字安全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提出,“我们必须依据网络安全法律、战略、制度构筑主动免疫、安全可信的网络强国保障体系。”
构筑主动免疫、安全可信的防护体系,即一种运算同时进行安全防护的新计算模式,可以及时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与排斥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避免传统被动防御只讲求计算效率,而不讲求安全防护的片面计算模式,为网络信息系统培育免疫能力。
沈昌祥指出,要认清网络安全实质,着力打造可信计算3.0产业生态体系,自立自强开创可信计算3.0时代,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同时要落实等级保护制度,将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密码支持融为一体,构建完整的国家网络空间保障体系,筑牢网络强国底座。
相关企业负责人分享主题报告(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每个端点都成为一个新入口,衍生出新的安全边界。端点越来越成为整个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深信服科技首席科学家周欣分享了 AI 驱动端点安全建设的新范式。主题报告环节,安天、360数字安全、绿盟科技、奇安信、阿里云、华为等相关负责人围绕会议主题分享了深化网络安全协同治理的精彩观点和实践案例。
2023年中国网络安全技术对抗赛、网络安全众测竞赛在分论坛上正式启动,推动资源要素聚集,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