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6月1日消息(记者龚雯 通讯员李冬梅)《福建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标志着福建省气候资源保护正式迈上法治化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出开启气象强国建设的号令,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条例》的出台,是福建气象地方立法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福建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志6月1日如是说。

福建省气候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气候宜居、宜人、宜游。据悉,福建目前建成了以武夷山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代表的较完整的气候资源探测业务体系,气候资源探测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气候资源调查、评估、区划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利用气候资源方面,福建省近年来深耕气候资源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条例》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

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评估,探索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气象服务基地等。今年3月31日,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

《福建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邓志解读《条例》实施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时表示,福建气候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条例》对进一步推进气候资源探测站网建设、气候资源普查区划和规划、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以及特色气候资源品牌创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条例》共分六章四十条,对气候资源保护利用作出较全面规定。要求强化政府领导,强化气候资源探测管理,坚持保护优先、预防和治理并重,推进合理利用,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法律责任,强化监督管理等。

气象部门作为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主管部门,将带头担负起贯彻落实《条例》的主体责任,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在同级政府领导下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的工作格局。

邓志表示,下一步,福建气象部门将围绕气候资源利用需求,进一步加强气候资源探测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强探测环境保护;落实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影响后评估制度;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业务技术研究,建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机制,促进福建特色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保护优先 标志福建气候资源保护法治化

福建省司法厅立法三处处长郑芬指出,《条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贯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精神。同时,《条例》着眼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保护利用并重、保护优先的理念,将保护优先贯穿全文。

福建省福清市一名小学生结合气象主题开展户外写生,描绘山水美景(央广网发 谢贵明 摄)

“气候资源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连,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秘书处处长蔡永华在回答央广网记者提问时表示。

《条例》规定,保护和利用气候资源应当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趋利避害的原则。

记者看到,《条例》在气候资源保护方面作出六方面规定。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改善气候条件,保护气候资源。二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气象等部门加强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影响评估等。三是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建设时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影响,科学设置、调整通风廊道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四是规定规划和建设项目前论证、后评估制度,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五是强调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应当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要求。六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

首创亮点 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条例》创新提出地方政府应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影响后评估制度,为规划或项目导致的气候影响治理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成青指出,《条例》出台,为科学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效实施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了重要助力。

青少年正在了解气象和气候知识(央广网发 谢贵明 摄)

成青介绍,自然资源部门在考虑城市气候影响方面,将采取以下措施: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评估气候资源条件及气候变化影响,通过系列措施,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落实好气候影响评估制度。配合气象部门分析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气候资源的影响,并将评估结果运用到今后规划修编或气候资源恢复治理过程中。加强气候影响、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信息与国土空间信息融合,为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安全韧性城市管理模式提供支撑。

加强跨部门技术合作。自然资源和气象部门将基于各自优势,加强资源和信息整合,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等领域,创新研究方向,拓展成果应用,为全国提供强强联合的福建样板。

据悉,《条例》创新提出支持和服务双碳行动要求,在全国首创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充分考虑碳源汇状况和气候承载力等生态环境要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要求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气候领域的监测评估、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转化气候优势 服务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

此外,《条例》着眼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清新福建、生态福建建设,强调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及特色农业,推动气候标志品牌评价,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23年,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图为南靖县南坑镇优美风光(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近年来,福建深耕气候资源科学利用。目前,福建有13个县市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其中武平县天然氧吧“生态立本”发展模式得到国家自然资源部点名表扬和全国推广;平潭北港“蓝眼泪”、南靖土楼星空等4地获评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福建特色滨海旅游休闲气象服务产品深化创建。

据福建省气象局披露,福建气象部门推进“气候福地”品牌体系建设,已认定100个“清新福建·气候福地”;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颁发“气候优质农产品”牌匾95块、气候品质认证证书110张、提供溯源二维码196.3万枚。在助力特色农业发展方面,福建建立了福鼎白茶生态气象观测示范区,推进建宁水稻制种服务全国试点,获评1家国家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有3家省级特色农业服务中心建成。

编辑:罗晓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