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9月17日消息(记者徐秋韵)9月16日,巢湖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位于南淝河入巢口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开工建设。这是全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该项目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水利部、安徽省今年重点推进开工建设的项目之一,总投资9.7亿元。

城市与大湖应如何相处?作为环抱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而立的“大湖名城”合肥,正在探寻问题的答案。

合肥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劲松表示,合肥作为一座兼具污染治理和防洪任务的城市,把环境问题与防洪问题结合在一起考虑、建立生态湿地蓄洪区十分必要,更有利于节约资源,实现生态利益最大化。

2020年夏,大汛。巢湖水位之高超历史极值,十八联圩蓄洪1亿立方米,为保合肥城区及巢湖安澜发挥了关键作用。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建设,给自然以空间,给水留出路,城湖共生之道蕴藏其间。

9月16日,无人机航拍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央广网发 张大岗摄)

从水退人进到恢复湿地

一部水利史,半部文明史。巢湖正当合肥通往长江的唯一要道。巢湖的水路交通,以及水产与灌溉之利,滋养孕育了2000余年的合肥城市史。

从“江淮小邑”,到发展成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常住人口近千万的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人类活动对于巢湖影响主要两方面。一是历史上围湖造田及城市边界扩张,压缩了湿地和水域面积。如今,巢湖水域面积已经从历史上盛期超2000平方公里变为不足800平方公里。水域和湿地面积缩小,限制了巢湖蓄洪空间,也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二是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人口激增,让巢湖污染排放总量与河湖环境容量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巢湖水污染问题一度相当突出。2015年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中,巢湖流域考核断面达标比例仅为50%。

天行有常。由于地处长江下游,巢湖在暴雨集中的汛期,上承山洪冲击,下受江水顶托,易生洪涝灾害。部分沿湖圩区,不得不选择蓄洪。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2016年、2020年的数次洪水中,十八联圩等圩区都承担了蓄洪的重任,也因此遭受很大经济损失。

合肥决定退圩还湖、建设湿地,恢复自然生态,给大湖以呼吸吐纳的空间。近年来,合肥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37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

十八联圩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一块。2016年,政府决定在十八联圩“退居退渔”,一年间,1.2万人搬出圩区,3500亩鱼塘水面清退。

统筹兼顾生态和蓄洪

随着环巢湖湿地的建设,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021年的275种。2006年以前,巢湖流域鸟类种群只有170多种。如今,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万类霜天竞自由。

湿地还让巢湖有了更强大的“净水器”。

作为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号称“地球之肾”。环巢湖十大湿地年净化巢湖水体能力达2亿吨,在入湖污染拦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八联圩湿地项目使进水氨氮由每升6毫克至7毫克降至每升2毫克至3毫克,总磷由每升0.5毫克至0.6毫克降至每升0.2毫克至0.3毫克。

记者了解到,此次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的建设,正是对湿地生态和蓄洪功能更加自觉、主动地统筹兼顾。

据该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分为蓄洪区建设和生态湿地修复两部分,设计蓄洪库容1.09亿m3,治理生态湿地面积13.6km2。其中蓄洪区建设工程包括新建进(退)洪闸1座,改建、新建排涝泵站7座,外河和保庄圩堤防加固等;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包括新建湿地总进水闸1座,建设多田湿地216.4hm2,沼泽湿地339.9hm2,林草湿地783.2hm2等。

通过进(退)洪闸、圩内排涝体系完善、圩堤加固和保庄圩工程的建设,可为南淝河超标准洪水提供蓄滞场所,同时相机分蓄巢湖超额洪量,掌握防洪主动权;通过湿地与生态农业相结合,构建新型生态湿地,不仅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还兼顾水质净化功能,适度净化南淝河水体,具有显著生态环境效益。

南淝河穿城而过,是合肥的“母亲河”,也是环巢湖入湖河流中治理难度最大、国考断面干支流最后一个水质全面达标的河流,是巢湖综合治理的“硬骨头”。

“通过建设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南淝河的水由旁路系统进入十八联圩,通过湿地逐层过滤净化,再排进巢湖。”合肥市水务局总工李昌义说,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建成后,南淝河水质将进一步改善,有望实现“十四五”国控断面水质目标。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鸟瞰效果图(央广网发 合肥市水务局供图)

从工程水利到生态水利

在重新探寻城湖相处之道的过程中,合肥为巢湖综合治理做了很多,付出了很多,累计完成投资400多亿元。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涵盖治污、防洪、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和民生建设等方方面面,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令人感受最为直接的,就是巢湖蓝藻水华现象的改善。2021年巢湖蓝藻水华次数和总面积同比分别下降40%、20%,历史性实现夏天无蓝藻异味。2022年,蓝藻水华发生累计面积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第一次出现蓝藻打捞能力远大于蓝藻繁殖速度,第一次出现蓝藻生长的条件受到明显抑制。”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相关人士表示。

闻得到的可喜变化,印证着监测数据的向好。近年来,巢湖全湖水质基本保持Ⅳ类,改善明显,特别是2020年1—8月,历史性达到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西半湖水质改善明显,基本由Ⅴ类改善到Ⅳ类;东半湖持续保持Ⅳ类。巢湖湖水平均每年通过裕溪河流入长江约40亿立方米,其入长江前的国控断面裕溪口,近年来一直稳定保持Ⅱ类,对长江干流的环境效益为正贡献。

“经济发展,巢湖污染不增反减。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同时发力、相向而行、共生共荣的。”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说。

合肥市副市长何逢阳表示,目前巢湖治理面临三大转变。随着工程项目边际效应递减,需要充分发挥合肥“创新高地”优势,实现从工程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其次,从河湖治污的重点治理向侧重系统性的流域综合治理转变,从单一水体治污向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实现治巢护江转变;第三,从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向政府、企业、资本、社会智库等多元主体的共治模式转变。

十八联圩进(退)洪闸鸟瞰效果图(央广网发 合肥市水务局供图)

“以往水利部门考虑的多是单纯的水利工作,现在我们水利工作与水环境治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综合性考虑。”合肥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劲松认为,合肥水利工作不断发展,正经历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

从灾害防御,到污染防治,再到综合治理,城市与大湖的相处之道,答案日渐清晰。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开建,则为这一求解过程写下新的一步。未来,令人期待。

编辑:赵家慧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