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履职日记|有担当的内蒙古汉子廷·巴特尔、张继新

2019-03-05 19:20:00来源:中国乡村之声

  廷·巴特尔: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

  1974年下乡。19岁的知青廷·巴特尔来到萨如拉图雅嘎查。

  1984年草畜双承包。29岁的生产队长廷·巴特尔把最好的牲畜全部分给牧民,自己成为全嘎查最贫困的牧民。

  2002年,廷·巴特尔自掏腰包建牧业公司,并把公司财产全部分给嘎查38个贫困户。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牧民人均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1.88万元。

  “有事找廷·巴特尔书记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些事,我做着做着就习惯了。”

  廷·巴特尔是著名爱国将军廷懋的儿子。尽管他有着诸多响亮而传奇的称号:“党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诸多荣誉加身,他却只在乎一个身份——牧民。

  从学习蒙古语到骑马、放牧、打草、接羔,廷·巴特尔成为几十名知青中唯一扎根草原的人。

  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20世纪80年代,牧区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大量增加牲畜头数,草场放牧过度,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廷·巴特尔意识到,必须立即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可当时很少有人能接受他的观点。“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廷·巴特尔背着妻子狠心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草场植被恢复了,但草畜平衡问题还没有解决。廷·巴特尔再次率先示范,把自家2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养肉牛,草原慢慢恢复了“元气”。

  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了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暑往寒来,塞北的草,枯了又绿,绿了又黄。廷·巴特尔多次放弃返城的机会,扎根草原44年,把艰苦简单的牧民生活过成了富足充实的“贵族生活”。

  张继新: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中南渠村党总支书记。

  张继新当选中南渠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万元。

  上任后,张继新引导村民发展订单种植养殖,变零散订单为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养殖,还把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到中南渠村,带动周边510户村民养殖奶牛、肉牛,流转土地3600多亩,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机械化作业。

  不到5年的时间,中南渠村加入产业链条的村民,户均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走出去了,就要反哺家乡,让牧民都能过上好日子,是我回乡创业的唯一梦想。”

  张继新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高材生,毕业之后本可以在大企业拿高薪的他,2002年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探亲时,看到当地人民生活还是不富裕,张继新心里很难受,翻来想去,决定带着5年来在外打工的全部积蓄,回乡创业。“无论挣多少钱,或者不挣钱,都要把这个干劲拿出来!”

  面对亲友质疑的目光,张继新回到家乡开始创办养殖场,这一做,就是17个年头。

  2005年,张继新倾注了所有的家产和心血,卖了房和车,把全部积蓄都投入到了养殖业中,但因为市场不稳定因素,导致企业面临破产。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2006年,张继新决定重新再来,向亲友借钱继续创业。“只要有决心,肯定能把这件事做起来。”

  作为农民的领头人,今年两会张继新最关心的就是村民的收入问题。在去年一年的履职过程中,张继新走访调研了当地的产业,把村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好的建议带到两会上,为百姓谋福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此消彼长”,而是“齐头并进”,愿草原的天更蓝、草更青、产业更蓬勃。

  ─THEEND─

  本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乡村夜话》

  中国乡村之声编辑:乔萍莉、林慧思、李伟曼//责编:杨滢//监制:舒晶晶、曹畅

编辑: 孔明

履职日记|有担当的内蒙古汉子廷·巴特尔、张继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