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宾:明年全县181个村都将实现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

2017-09-12 16:18:00来源:辽宁日报

金岗村原来放置垃圾箱的位置种满了花草,村路漂亮了

  提要

  垃圾分类,城里推广都费劲,农村能行吗?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复:行!

  一年前,很多村子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垃圾围村”。

  现在,已经有104个村不设垃圾箱了,明年全县181个村都将实现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

  一年前,不要的东西直接扔到河套里或者堆在墙根。

  现在,“户分类、户处理、不出院、零填埋”的处理体系,已经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垃圾化整为零了。

  那么“新宾做法”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分类方法如何把关?

  村民如何执行的?

  怎样保证分类的效果?

  如何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自觉?

  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到几个村去看看——

  引子

  村落整洁干净,路上看不到一丝杂物,整村没有垃圾箱,家家户户院墙外种满各色花草,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新宾县永陵镇金岗村。

  8月28日,记者来到金岗村。“垃圾不分类,等于在浪费”“垃圾分类我先行”,村里的主路上,隔不远就能看到一条垃圾分类的宣传语。

  金岗村村委会主任蒋忠良告诉记者,村里从今年春天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工作推进速度快,成效好。家家户户都已经掌握了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让垃圾“足不出户”,就地消化。以前每周得拉走10车垃圾,现在一周收一次垃圾,半车都没有。村里的55个垃圾箱都已撤掉了,种上了各色花草,环境更好了,村民心里也舒坦,主动保护环境、实施垃圾分类减量的劲头更足了。

  在新宾县平顶山镇下青村,村民杨莹掰着手指头给记者介绍垃圾处理的方式。“剩菜、剩饭等可腐烂的垃圾堆肥沤粪;碎草、秸秆等可燃垃圾分解燃烧;饮料瓶、废书杂志等留着卖钱;建筑垃圾用于村里填坑垫道; 废旧电池等自己不能处理的暂存,村里统一处理。”

  村里定期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村干部入户走访手把手教村民分类方法,常态化的垃圾分类评比工作,让村民们建立起垃圾分类意识,将方法烂熟于心。

  下青村村委会主任李海表示,党员包户做示范、制作垃圾分类明白卡、常态化的垃圾分类宣传,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记者了解到,2016年2月,新宾县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全县181个村中,目前参与垃圾分类试点的有104个村,35144户、123269人。

  新宾县的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模式,成本低、易维护、可复制、能推广,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2017年6月,新宾县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

  先制定标准,再分类减量

  “五指分类法”消化掉95%的生活垃圾

  “我们村里老人、小孩都知道垃圾分类,也都会做。”采访中,金岗村84岁的村民苏虹珍告诉记者,家家户户都有小粪堆,将厨余垃圾沤肥。小孩子到外面玩,吃剩的果皮都会带回家,放到肥堆里。

  晚上,村民们到广场跳舞,都会自带小垃圾筒,将烟头、果皮等杂物带回家,村民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浓。

  垃圾分类工作如此深入人心,新宾县下了一番真功夫,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规范。

  过去,新宾县同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主要以“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治理为主,收集转运后的垃圾或简单填埋,或倾倒于隐蔽地点,村容村貌看似整洁,但垃圾却由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对生态环境危害反而加重了。每年县、乡、村三级都要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增加垃圾车、建填埋场等。但这无法减少垃圾产出量,往往陷入垃圾越治越多,末端处理设施永远不足的怪圈。另外,群众参与意识不强,对环境治理并不买账,认为是干部们的事儿,与自己无关。

  如何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垃圾围村”的尴尬,新宾县提出了“农村垃圾治理关键要培养群众的环保文明意识,实现垃圾分类并资源化利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治本”的目标。

  2016年2月,新宾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启动,成立了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领导小组,由县环保局牵头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按照领导小组制定的垃圾分类标准,垃圾先被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不可腐烂的垃圾再细分为4种,推广了生活垃圾分类利用“五指法”,形象地将垃圾分类标准集合到手上。

  根据测算,新宾县农村每人每天能产生垃圾0.8公斤,这些垃圾中,前三类所占比重达95%,且都可实现家庭消化。可腐烂堆肥的剩饭剩菜等占总量的55%,可燃烧的干秸秆、干果皮等占总量的35%,可卖钱的废纸、塑料瓶等占总量的5%。另外建筑垃圾占总量的3%,其他需要村里集中收集的废料占总量的2%。

  这样算来,前三类占总量95%的农村生活垃圾可以在家庭内消化,且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产生了附加值。

  建立包保体系,入户指导分类方法

  考虑村民生活习惯,不搞“村村一面”

  “这垃圾分类真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工程。”金岗村村民白春红一边将家里剩菜倒入小粪堆一边对记者说。以前村民不懂垃圾分类,不要的东西直接扔到河套或河沟里,垃圾从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直接危害生态环境。现在人人谈垃圾分类,人人做垃圾分类,将垃圾变成资源,整个村乃至全县的环境都在变好。

  记者了解到,为扎实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新宾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一把手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工作,建立了县领导包乡镇、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网格化”包保管理责任制。

  同时,垃圾分类减量不搞“村村一面”模式,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各村结合自身条件和经济基础,就地减量、就近处理。各村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凝聚群众智慧,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

  金岗村村委会主任蒋忠良告诉记者,该村有122户村民,其中绝大多数村民都非常配合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工作刚启动那会,我天天挨家挨户去讲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多数村民很快就接受也配合了。”蒋忠良说,当然,改变村民常年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也有个别户直接将不分类的垃圾倾倒到河套里,或堆放到没人注意的地方。那个时候蒋忠良和村里的卫生监督员天天在村里转悠,发现不分类的垃圾马上去寻找“事主”,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并再次教授分类方法。

  与此同时,试点村不同特色的工作模式都在开展。上夹河镇古楼村自制了垃圾分类减量村规民约,编制了脍炙人口的“垃圾分类减量歌”,形成了古楼特色。

  南杂木镇转湾子村针对农户庭院均栽植果树的特点,在房前屋后堆沤肥,厨余垃圾、草木灰、禽畜粪便等可腐烂垃圾不出户直接堆沤肥,成为全县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参照模式。

  响水河子乡下围子村、平顶山镇大琵琶村、红庙子乡西岔村等试点村,创造性开展“评先争优,流动红旗进家门”,发放垃圾分类“明白卡”等主题活动,逐步带动全县各试点村全面开展工作。

  教授方法与激励机制并行

  让垃圾分类成为像洗脸梳头一样的习惯

  垃圾分类的主体是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培养村民自觉分类的习惯非常重要。新宾县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抓牢支部、激励党员、依靠群众”的有效模式,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必要性,建立起长效机制。

  采访中,几个村的村民都反映说,党员干部经常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指导。很多村建立起了激励机制,督促村民形成分类习惯。

  “我们每周宣传,入户指导,给村民讲解如何分类处理垃圾。之后村民就结合自家实际,再将处理方式改进提升。”蒋忠良说,有的村民家养鸡,吃剩的饭菜先喂鸡,将鸡粪再沤粪。有的家庭有小孩,用过的尿不湿以前直接扔,现在晾干了烧火,既减少污染也增加燃料。以前废旧杂志、纸壳大家也不怎么卖,直接扔,现在都攒在一起卖。建筑垃圾较难处理,大家以前习惯将其扔到河套或堆到某个角落,制造垃圾山,现在,建筑垃圾成了村里填坑垫道的好材料。真是换个思路,结果大不一样。

  “村里会给予建小粪堆的村民家庭奖励。一般可以使用的小粪堆每年给予50元奖励,建得特别好的小粪堆每年给予100元奖励。”蒋忠良说,他会定期去验收,如果村民糊弄,建的小粪堆不合格或是放置不用,则不给奖励。如果第二年的小粪堆标准照比第一年“退步”,就不给奖励。另外,在自家院墙外种花草的家庭,给予每延长米1.5元的奖励,鼓励大家美化环境。有了激励机制,再加上日常不间断的指导,村民们垃圾分类的意识越来越强,分类水平越来越高。

  工作逐步推进,试点村在经过3个月左右的垃圾分类工作后,通常会大变样。新宾县环保局的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年试点启动,两年逐步推进,三年全面推开”的“三步走”计划。在去年确定了第一批26个试点村,今年又启动了78个试点村,明年覆盖剩余的77个村。届时,全县181个村都将实现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类的同时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各试点村在垃圾分类之初,对主要街路和巷道、村旁、路旁、河旁、宅旁及农户房前屋后进行一次彻底清理整顿,将原本堆放垃圾和杂物的地方清理出来,用来植树栽花种草,打造鲜花盛开的“整、洁、美”村庄。

  金岗村村民林淑芬说,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村民每日像洗脸梳头一样的日常习惯,让人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垃圾堆肥;新宾县;南杂木镇

新宾:明年全县181个村都将实现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

”  村里定期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村干部入户走访手把手教村民分类方法,常态化的垃圾分类评比工作,让村民们建立起垃圾分类意识,将方法烂熟于心。金岗村村委会主任蒋忠良告诉记者,该村有122户村民,其中绝大多数村民都非常配合垃圾分类减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