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踏访湖州桑基鱼塘2500年生态智慧

2017-09-11 14:25:00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远古中国农耕典范 生态世界活态样板

  踏访湖州桑基鱼塘2500年生态智慧

  与历次研讨会不同,在日前湖州荻港渔庄召开的第四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主会场墙上,22幅立意独特、率真自然,由湖州市南浔区、吴兴区、德清县、长兴县和安吉县的小学生创作的书法、国画、水粉水彩画,把怡情种桑养蚕缫丝蓄鱼的盎然水乡带进了会场。

  而为“首届湖州市小学生桑基鱼塘系统文化现场艺术创作大赛”获奖的10位代表颁奖,应该也是粮农组织GIAHS科学咨询专家头一回。接过中日韩三国科学家颁发的获奖证书,来自南浔区和孚镇泉生小学6年级的丁家怡向嘉宾行了个少先队员礼,这个来自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荻港村的后代,其手工创作以一盘天然彩色蚕茧破茧而出,变身为闲适恣意、展翅欲飞的一群小鸟,寓意深远,在全市103位参赛选手中一举夺魁。

  如何让境内具有2500年历史的桑基鱼塘系统完好地传承,如何让这个积淀着华夏古老的农耕智慧为今天的湖州发展再创辉煌?自2014年桑基鱼塘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湖州的决策者就如何在“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一直在思考、在行动。为保护好这份沉甸甸的、先人与大自然不断较量中保存下来的生态智慧,湖州在立法保护的同时,着力提高公众对农耕文化的认知,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让这份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农业文化遗产历久弥新,并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区域发展动力源泉。上述小学生创作大赛,是湖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从小培养学生“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一个小镜头。

  湖州桑基鱼塘全景。图片由农业局提供

  桑基鱼塘系统是湖州地区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至今其科学的物质循环利用链和能量多级利用依旧堪称完美,废弃物被循环利用,达到和谐共生零污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图片由农业局提供

  世界丝绸发源地,洼地开发利用活化石,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浙江湖州位于太湖南岸,东到上海浦东机场180公里,南距杭州萧山机场100公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正是7月流火时节,走进这个水乡泽国,尽管此前早有耳闻,但亲眼目睹源自远古时代的生态智慧还是大大吃了一惊:就在这个寸土寸金的现代化的夹缝里,历经数千年的世代更迭,至今在湖州市依然完整保留着14000公顷、公元前四五世纪古人利用低洼地创造性地挖塘形成的传统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循环生产模式。南浔区长杨卫东介绍,在核心保护区南浔区的菱湖镇、和孚镇至今还保留了连片成方的6900公顷的桑地和鱼塘,形成的种桑养蚕蓄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优美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每年吸引着数百万各地游客前来感受桑蚕文化、体验丝绸优雅、品鉴原生态四大家鱼的同时,还为区域系统内12万南浔人年人均创造了13926元的财富,占全年收入的52.76%。

  据史料记载,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形成始于公元前770~403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湖州市农业局长方杰告诉记者,古代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属于太湖南岸的古菱湖湖群,是“湖荡棋布,河港纵横,墩岛众多”的洳湿低洼之地,每每雨季,洪涝成灾。时值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吴、越两国在此筑塘、屯田劝农桑,修筑加固南太湖湖堤并连成一线,在洼地东西向开挖“横塘”,南北向开挖“纵浦”,形成“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棋盘式塘浦排灌系统,确保了南太湖区水稻、桑蚕和鱼塘收获,堪称世界奇迹,比都江堰还早了200年。桑基鱼塘系统是湖州地区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至今其科学的物质循环利用链和能量多级利用依旧堪称完美,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水塘中分4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生物链,废弃物被循环利用,达到和谐共生零污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唐宋时期,种桑养蚕遍及千家万户,湖州成为全国蚕桑与丝绸织造中心、主要淡水鱼生产基地,促进太湖沿岸持续发展,形成繁荣的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1992年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湖州先民向世界提供了洼地开发利用、生态循环发展的中国模式。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桑蚕丝绸的历史是同步的。1956年、1958年科考队两次在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的湖州城南钱山漾遗址发掘出土了数千件的陶质器皿、纺轮等纺织工具、多种捕鱼工具以及残绢片等丝织品,科学证实距今已有47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家蚕丝织物,采用平纹织法,经密、纬密每厘米各四十根,纺织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据此确定湖州是世界丝绸发源地。明清时期,南浔镇辑里村出品的辑里湖丝成为皇家织造指定原料,1851年辑里湖丝在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同时也被英国女王钦定为王室指定专用品,湖州的传统缫丝技术与丝绸纺织技艺引领着世界发展,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的双林绫绢,以其“薄如蝉翼,轻似晨雾”的精湛织造技艺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还是一种人工创造的湿地生态景观,系统内有280多个物种,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这个巨大‘蓄水库’,为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个样板。”细数桑基鱼塘系统留给后人的遗产,跟踪调查4年的浙江大学叶明儿教授告诉记者,这个复合生态系统在桑树品种选育、栽培管理,蚕的育种与饲养,蚕茧的缫丝与纺织,鱼苗繁殖与立体生态养殖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传统知识与技术,首创的青、草、鲢、鳙立体养殖模式和水质自然净化生态系统,开创了世界四大家鱼人工养殖先河,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伟大创举,为全球渔业的生态养殖提供技术服务与示范。

  系统核心保护区射中村,因后羿射日传说而闻名。2004年村口树立的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综合养鱼培训教学基地”使静谧的古村落热闹了起来,随着一波又一波外宾来培训学习,我国古老独特的种桑养鱼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5年6月湖州开始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决定成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全面提升湖州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水平。王莉摄

  2016年11月7日中国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院士工作站在荻港村正式挂牌,市政府签约聘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和他的团队在2016-2018三年间正式驻站开展工作,同时市政府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联手共建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以领先的机制和理念让这个活态的遗产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王莉摄

  塘边、桑树下随处可见一层层螺蛳壳磊叠的塘基,有的地方厚达4、5米,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三级研究员楼黎静告诉记者,这是先人长年累月清理塘泥雍桑翻堆而成,就像历史年轮,见证着桑基鱼塘数千年间的光荣和梦想。本网记者 郑惊鸿摄

  塘边、桑树下随处可见一层层螺蛳壳磊叠的塘基,有的地方厚达4、5米,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三级研究员楼黎静告诉记者,这是先人长年累月清理塘泥雍桑翻堆而成,就像历史年轮,见证着桑基鱼塘数千年间的光荣和梦想。本网记者 郑惊鸿摄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区域主人的参与,更需要年轻一代的了解、热爱才能长久流传。于是蚕桑丝绸鱼文化,开始走进了全市小学课堂。经过数年培养,蚕桑丝绸文化在走进学校的同时,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种子。李云勇摄

  今年农业局和教育局联手开展全市小学生桑基鱼塘系统文化现场艺术创作大赛,7月11日在荻港鱼庄全市小学选拔出来的103位3-6年级的学生在规定的三小时内,或泼墨或写意或粉彩,构思独特,传神又率真;或操刀剪纸或手工创作,别出心裁,生动又天成,得到来自中日韩三国专家的好评:桑基鱼塘的文化,真是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李云勇摄

  7月12日参加第四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的粮农组织GIAHS科学咨询专家为“首届湖州市小学生桑基鱼塘系统文化现场艺术创作大赛”获奖的10位代表颁奖。李云勇摄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区域主人的参与,更需要年轻一代的了解、热爱才能长久流传。于是蚕桑丝绸鱼文化,开始走进了全市小学课堂。经过数年培养,蚕桑丝绸文化在走进学校的同时,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种子。叶明儿摄

  在保护中传承,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蚕桑丝绸文化走进课堂,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和孚镇荻港村,自古有“苕溪渔隐”的美称,京杭大运河支流穿村而过,两岸白墙黛瓦错落排开,跨过运河小桥,便进入河港纵横的蚬壳湾。烈日下,穿行于郁郁葱葱的桑树和波光潋滟的鱼塘,在不时的蛙声和蝉鸣间,依然能感受到古代诗人笔下的“处处停蚕箔,家家下渔签”的繁荣胜景。塘边、桑树下随处可见一层层螺蛳壳磊叠的塘基,有的地方厚达4、5米,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三级研究员楼黎静告诉记者,这是先人长年累月清理塘泥雍桑翻堆而成,就像历史年轮,见证着桑基鱼塘数千年间的光荣和梦想。如今蚬壳湾里还有103户人家,但选择留在家乡的,都是一些50、60老人,湾内1007亩桑地和鱼塘,是最为核心的保护区,其一草一木连带着自古以来孕育形成的蚕桑丝绸鱼文化以及耕读文化、民俗习惯都被要求悉心呵护。

  从大学一毕业,就参与桑基鱼塘工作的楼黎静,已经在横塘纵浦间行走了35年。她说,那时候,走进这个湾塘,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蓄鱼缫丝,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湖州鱼塘、桑地、粮田仍是“三三制”各占其一,那时候年终报表几乎固定的几个数据2、3、4、5,很能说明桑基鱼塘系统的地位,丝绸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20%,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丝绸企业利税占全市财政预算收入的40%,丝绸出口创汇占全市创汇收入的50%,那时村里农户一切生活开销都来自于桑基鱼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国际蚕茧生丝市场低迷,大量劳动力开始进城,鱼塘开始变大,桑树开始减少。日渐微薄的蚕桑收益,致使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弃养蚕,转而外出养鱼,至今湖州地区还有10万人到全国各地经营鱼场甚至走出国门当师傅。桑基鱼塘系统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2000多年来支撑着湖州繁荣富庶的桑基鱼塘,目前出产的蚕茧仅仅占了全市所需原材料的10%左右,已经难以撑起湖州这个品牌丝绸产业的发展,”湖州的决策者开始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孕育着江南膏腴、国之仓庾的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不仅是传统农业的历史记忆,更应该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大力推进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务之急是要拓展桑基鱼塘功能,提高效益,才能稳定种桑养蚕队伍。同时必须从下一代着手加强对桑基鱼塘系统文化的认知,从小培养文化自觉和情感,如此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才可能后继有人。

  形成共识的湖州决策者开始了科学部署。2013年湖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11个部门联合的桑基鱼塘保护领导小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为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定期召开桑基鱼塘保护与发展专题研究会,及时协调解决桑基鱼塘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并颁布《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并将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纳入《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划定核心保护区、次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市、区两级政府每年通过专项资金,以项目补助形式对核心保护区内桑树补植、鱼塘修复、河道疏浚等给予财政补助,目前已投入保护修复资金 1000余万元。

  为保护湖州这个世界丝绸发源地,2015年6月湖州开始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决定成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全面提升湖州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水平。2016年11月7日中国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院士工作站在荻港村正式挂牌,市政府签约聘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和他的团队在2016-2018三年间正式驻站开展工作,同时市政府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联手共建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以领先的机制和理念让这个活态的遗产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

  申遗的过程其实就是最好的宣传。两年来,湖州市委市政府探索并完善了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级管理的农耕文化管理模式,形成保护、开发、传承的完整产业链,利用每年大家都很重视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系统保护区独有的鱼文化节,放大桑基鱼塘固有的习俗和文化,吸引境内外的爱好者来参与,短短两年“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得到湖州人广泛认同,桑基鱼塘系统内相关文化项目和村落相继列入世界、国家、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区域主人的参与,更需要年轻一代的了解、热爱才能长久流传。于是蚕桑丝绸鱼文化,开始走进了全市小学课堂:以凤凰小学试点,编制的“湖州蚕桑丝绸文化的儿童绘本”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以横街小学为试点,建立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教学传承基地;以千金小学为试点,编制的“湖州蚕桑丝绸文化剪纸艺术课本”融入手工课中;以石淙小学为试点,通过成立蚕花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美术课中,学生们了解了蚕花庙会、蚕神崇拜,懂得了智慧的先人遗留下来的丝绸传统制作技艺;在科学课上学习并开展养蚕实践,学生们走进蚕房、桑园、鱼塘,直观地认识、了解和掌握种桑养蚕放鱼的知识和技巧;在手工艺术课中学习剪纸,了解湖州悠久丰富的蚕桑丝绸文化;形式多样的歌谣比赛、蚕花DIY角、蚕桑丝绸文化书法比赛以及送蚕花送祝福等活动,使桑蚕丝绸鱼文化在娃娃心灵中盛开。

  湖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沈红星欣慰地说,经过数年培养,蚕桑丝绸文化在走进学校的同时,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种子。今年农业局和教育局联手开展全市小学生桑基鱼塘系统文化现场艺术创作大赛,短短两个月,动员、报名、备战、选拔,各校学生都很踊跃,7月11日全市小学选拔出来的103位3-6年级的学生在规定的三小时内,或泼墨或写意或粉彩,构思独特,传神又率真;或操刀剪纸或手工创作,别出心裁,生动又天成,得到来自中日韩三国专家的好评:桑基鱼塘的文化,真是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荻港村自古人杰地灵,留存无数的文物古迹和原汁原味的桑地鱼塘,村里有来历的古桥就有23座,有故事的古宅就有32座,仅近代200年间就走出了50多名的进士、状元和200多名的太学生、贡生、举人,既有我国著名的地质创始人、辛亥革命史学家,还有著名书画家、医学家、音乐家,特别是从明代开始的丝行已有400多年,可以说成就了现代上海纺织业的繁荣崛起。本网记者 郑惊鸿摄

  荻港村徐敏利三姐妹2006年拿出了办厂利润以及筹措的资金8000万元,在古村西边建起了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桑基鱼塘生态休闲荻港渔庄,充分展现青堂瓦舍、小桥流水、残照烟柳的魅力古水乡。10年经营风生水起,目前是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发的5A级中国休闲农庄,实现了让村里人家门口就业的愿景,村里300多父老乡亲参与渔庄管理,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仅仅工资,荻港渔庄每年就支出1200多万元。本网记者 郑惊鸿摄

  在传承中发展,兴旺的生态鱼庄和崛起的丝绸小镇,融合效应开始显现,北飞的大雁开始南归

  2000多年来,湖州百姓寄情于桑基鱼塘系统而种桑养蚕牧渔、丝行天下四方。“从懂事开始就跟着父母种桑、养蚕、卖鱼,有太多美好记忆。怎么也不能让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手里给毁了。”在荻港村生活了52年的徐敏利,说起家乡是道不尽的话语。2000年,和村里许多人一样,家里赖以生存的桑地鱼塘被全部征用,徐敏利拿着补偿款开了油脂厂,虽然效益不错,但眼见着那些熟悉的桑树枯败、水塘荒芜,和空荡荡的家园很不是味。

  比邻的射中村来学习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多,在惊异于中国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应用模式智慧的同时,还对系统区域内的绢扇等丝织小品爱不释手。行走市场多年的徐敏利看在眼里,顿时一掌心灯点亮了:荻港村自古人杰地灵,留存无数的文物古迹和原汁原味的桑地鱼塘,村里有来历的古桥就有23座,有故事的古宅就有32座,仅近代200年间就走出了50多名的进士、状元和200多名的太学生、贡生、举人,既有我国著名的地质创始人、辛亥革命史学家,还有著名书画家、医学家、音乐家,特别是从明代开始的丝行已有400多年,可以说成就了现代上海纺织业的繁荣崛起,加上里塘外浦,小桥流水人家,移步亦景,家乡所有的一切就是最好景观,让城里人在此休闲、垂钓之余吃生态鱼、渔家菜,买家纺的丝绸等江南乡间特有产品,请著名老师傅坐镇私家定制独有衣品,还可以和村里人家一起去体验采桑养蚕、泛舟捕鱼、缫丝纺布,一定前景广阔,如此村里人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又何必远走他乡谋生?

  说干就干的徐敏利三姐妹2006年拿出了办厂利润以及筹措的资金8000万元,在古村西边建起了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桑基鱼塘生态休闲荻港渔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贴合,按照客人留言说的,充分展现青堂瓦舍、小桥流水、残照烟柳的魅力古水乡。10年经营风生水起,目前是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发的5A级中国休闲农庄,实现了让村里人家门口就业的愿景,村里300多父老乡亲参与渔庄管理,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老支书章金才说,仅仅工资,荻港渔庄每年就支出1200多万元。

  2017开年徐敏利又有大手笔,把渔庄建成桑基鱼塘系统访问中心,与湖州博物馆联手在村里建起“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博物馆”。1500平方米展馆,为四方来者详尽、直观地展示了2500多年来湖州桑基鱼塘的起源、发展以及天人合一的农耕理念,浓缩先民在桑基鱼塘系统中从事农业、渔业、桑蚕业、纺织业、水利建设以及书画、商道的农耕智慧文明,以及流传至今的桑蚕丝绸鱼文化和婚丧习俗、信仰、民歌、民谣等节庆文化,也成为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从11年前第一个提案呼吁保护桑基鱼塘到今天的博物馆建设,徐敏利以荻港渔庄这个载体,将桑基鱼塘丰富的农耕文化、历史和景观资源在传承和保护中得以巧妙地开发利用,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生态品牌,同时结合传统节庆时节,开展系列的风情民俗表演,使得系统内的特色农产品得以有效衔接快速走向市场。

  “只有让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的农民真正受益,才能使这个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长久延续传承。”2015年湖州决策者,开始着手规划布局建设丝绸小镇,以湖州丝绸这张金名片,搭建产业融合平台,培育产业和创新动力,使产业链中的所有相关角色都在丝绸小镇的旗帜下聚集并形成利益联结,进而推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产业复兴和可持续稳定发展。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理念,在湖州北边吴兴西山漾片区,建总部基地、时尚之都、交易之城、风情休闲度假之地、丝绸主题公园;南边南浔凌波塘片区,以全产业链、桑基鱼塘生态产业园、古丝绸技艺遗址、老丝绸工业遗存、水乡运河文化、名镇古村为主题,形成从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整理到终端产品出口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丝绸全产业链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实现蚕桑文化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两年来,随着丝绸小镇3 0多个亿级大项目的进驻开工建设,融合发展的脚步加快,桑基鱼塘产业链中的两端也显现出新的生机。日益热闹的家乡,吸引着外出的村民开始雁归来。

  52岁的章建中从小在荻港村跟着爷爷、父亲养鱼种桑,他告诉记者,去年回村以1000元一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亩多的桑地和3亩多的鱼塘,养一季的桑蚕一张可以有2000元的收入,鱼塘的收入刨去成本,1亩纯利2万多元。鱼塘主要是养青鱼并配养了鲢鱼和鳙鱼,养殖方法都是照着古法来配比放养,养一塘青鱼要养4-5年才能卖,青鱼主要吃螺蛳和蚬子,以及桑蚕的蚕沙和蚕茧,其废弃物由鲢鱼鳙鱼吸收使湖水得以净化,中间也可以喂一点青草,这块的成本不高,管理也不费劲,主要是生态鱼长的慢费工夫,但肉质好因此价格也高,成年生态青鱼一般20元一斤。章建中说,现在村里就剩1千来亩的古鱼塘了,一定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点根基。是不是我们桑基鱼塘的生态青鱼,捞起来一眼就知道:浑身乌黑发亮,鱼身匀称修长。一般的青鱼体态就比较胖硕、臃肿,价格只有我们生态青鱼的一半。”章建中表示,现在桑基鱼塘系统的市场效益刚刚显现,大家都盼着今年底能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往后的生态鱼和蚕茧生丝的价格应该会越来越好。

  桑基鱼塘以及丝绸这条产业链上的人苦尽甘来了吗?

  17岁开始当茧工,与丝绸打了近50年交道的凌兰芳,如今是湖州丝绸协会会长。“毫无疑问,湖州丝绸这张金名片是湖州连接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和窗口。虽然近些年湖州蚕桑与茧丝退减,但丝绸产值仍然占有全国四分之一强,其质量仍然名列国际前列。而从全球来看,丝绸其绝对消费量是不断上升,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追求,丝绸正迎来旺销趋势和创新热潮。政府搭建平台建设丝绸小镇是战略选择,可以借此积聚各方效应跨界融合发展。”

  作为走向世界的龙头企业,凌兰芳领导下的丝绸之路集团在湖州丝绸小镇两个片区都深度参与建设,其探索推行的农场+工厂、生产+观光、文旅+时尚的模式理念,示范并开始了行业创新之旅。去年开始,丝绸之路集团还与菱湖镇杨家巷村结成利益共同体,合作成立农场,村民以桑地鱼塘入股,种桑养蚕还是按古法,只是更加的步调一致,统一供种、统一时节、统一技术,实现原料基地化、技术高新化、生产一体化,农场统一推行早已成熟的大棚车间育、机割条桑育、小蚕共室育的先进农艺技术,成本可以下降三分之一,丝厂、绸厂与农场联结成现代生态农业与先进制造工业配套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并以规模、专业和新技术、新品种,使资源利用达到效益最大,让环境友好达到循环最优,区域农民实现稳定发展。凌兰芳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北片区已经开园,南片区所有的数据符合预期,等样本数据齐全了明年将大面积推广。后期农工文旅齐头并进,产地人文融合发展,丝绸小镇未来可期。

  短短数年间,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湖州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农耕文化保护开发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传统桑基鱼塘在升级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利用。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鱼文化;生态养殖;蚕花庙会;循环生产;系统保护区

踏访湖州桑基鱼塘2500年生态智慧

2015年6月湖州开始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决定成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全面提升湖州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