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研培计划: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

2017-06-09 11:30:00来源:农民日报

  经过培训的湘西绣娘们将传统苗绣图案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本文图片均由文化部非遗司提供

  研修班学员在课堂上观摩学习。

  本报记者蒋培玲

  近年来,文化部通过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创新性举措,着力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和水平,取得显著效果。

  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研培计划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目标,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组织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振兴传统工艺。

  “从来没敢想,原来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表现手法更丰富,传统的东西也可以受到现在的消费者欢迎。”湘西绣娘吴大娘在北京参加研培后说,通过研培研修,她加深了对所持项目文化内涵的理解,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据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不断加强完善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察观摩、交流研讨、作品展示的培训模式。多数研培高校设置了小班教学、分组教学,并配备专业教师跟踪指导。一些高校还根据学员情况和教学需要,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做个性化调整,如中央美术学院和江南大学,均采用了三段式教学、创作、展览模式,为学员消化教学内容、创作结业作品留出时间。如今,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希望能有参加研培的机会。

  2016年,全国57所高校参与该计划,举办研修、研习、培训180余期,培训近万人次。涵盖笔墨纸砚制作、纺染织绣、金属锻造、漆器髹饰、琉璃烧制、陶瓷制作、传统餐饮、传统建筑营造、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雕版印刷、藏族唐卡、木版年画、竹编、剪纸、传统雕塑等诸多领域。2017年,参与高校增加至78所。目前,该项计划已列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将完成1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培训一人带动一片

  哈萨克族女孩、石河子大学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研修班学员阿丽腾娜依来自新疆塔城乌苏市巴音沟牧场,目前在乌鲁木齐经营着一家少数民族服饰婚纱店。她尝试在新颖时尚的款式上加入民族元素的图案,这让她的婚纱店名气大增。

  “在石河子大学我遇到了专业的老师,还遇到了许多哈萨克族大师级的绣娘,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阿丽腾娜依笑着说,“接下来,我想把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教给身边的姐妹,带她们一起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民族服饰婚纱店会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研培计划受到传承人群的普遍欢迎,日渐显现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人群的多重效应。学员们十分珍惜国家提供的培训进修机会,每个班都有中午不离教室、深夜还在钻研创作的感人事例。一些学员回去后又自己办班,把学习所得让其他传承人分享;有的则办起了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传承非遗,起到了“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来自贵州黔南州三都县板告村的马尾绣学员潘小艾,学成后回乡带动村里的妇女发展马尾绣。她在村里开展了免费的技能培训,组织妇女们制作,然后统一销售。技艺转化成了经济收入,村里的妇女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里做马尾绣就能有收入,还能看护孩子和老人,许多年轻女孩也开始跟随潘小艾学习做马尾绣。创业成绩显著的她因此被评为“贵州省创业先进个人”。

  促进就业精准扶贫

  在研培计划的基础上,文化部还鼓励和支持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聚集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

  在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的基础上,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恢复和弘扬优秀工艺和元素,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一些传统技艺项目在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中得到新的复兴,带动当地手工艺人提高了产品品质,扩大了产品订单,也促进了他们就业和脱贫致富。

  在新疆哈密,以3个年轻设计师为首的3家设计企业首期入驻工作站,根据各自品牌风格联系绣娘开展研习培训,帮助当地建立“密作”品牌,研发出400余款民族刺绣新产品。目前,共有2850名绣娘参加了不同层级的培训,万余件订单陆续进入合作社和农户,订单优先面向贫困山区,覆盖800余名绣娘,绣娘平均每月增收1500元,最多达3000元~4000元。

  在湖南湘西,木真了时装公司专门注册非遗品牌“一善荷音”。目前,已研发系列产品120余种,带动当地绣娘队伍发展到300余人,其中200人能长期参与工作站工作,人均月收入约2000元。一些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绣娘陆续回归家庭生活,使留守儿童获得了亲情和关照。

  在贵州雷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以培训、研习、巡讲等带动工作站各项工作,引入包括“例外”“非遗生活”“熙上”等多家品牌企业。目前,工作站已培训当地从业者数百人,学员创业率达到80%,以点带面,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同时,品牌企业的订单也在陆续发放,以“非遗生活”为例,累积订单已达500万元。

  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设立了五个传统工艺工作站。

编辑: 王肖军
关键词: 青海果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传统雕塑;留守儿童;遗传

研培计划: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

研培计划: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来自贵州黔南州三都县板告村的马尾绣学员潘小艾,学成后回乡带动村里的妇女发展马尾绣。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设立了五个传统工艺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