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孩子在哪家在哪

2017-02-06 15:30:00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施维

  对于常年在北方工作的人来说,每年过年回到湖北十堰老家,总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吃食——荸荠。

  每到时令季节,十堰的大街小巷都是卖荸荠的小贩们。与北方市场里裹着泥巴简单地堆放在一角不同,南方的荸荠都是削好了卖的,往往削的速度赶不上卖的速度,无论一条街上有多少家卖荸荠的,也不用担心客源。一个人,一个筐,一把刀,便可以支撑一个家庭的营生。

  初四当天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问父母:“这个时候外面还有卖荸荠的人吗?”

  “有,大年三十还有卖的,她说每天都会出来卖。”

  循着母亲的指引,我很快就找到了这家卖荸荠的。夫妻两口子推着一个板车,大约五十来岁,低着头心无旁骛飞快地削着荸荠,旁边站着两位顾客,看来这一批荸荠我是买不上了。

  前一天十堰刚下过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卖荸荠的老人穿得很厚,但是拿刀的手却必须一直裸露在外。长时间的泡水和外露,已经生了很重的冻疮,但是依旧异常的灵活,手起刀落之下,不多一会就削完了两小盆。才能稍微得空和我聊了一会。

  老人的老家在武当山,家中一子一女,都已经结婚了。两年前,为了照顾孙子来到了城市。婆婆平日在家带孙子,老伴就出来卖荸荠。过年时生意好,加上孩子们也放假了,孙子有人带,婆婆也就一起出来卖荸荠。

  “其实我们不愿意来城里,吃不好住不好。为了孩子,没办法。”虽然是发牢骚,但是婆婆依旧满眼笑意。婆婆姓张,家就住在武当山脚下。以前在景区卖些水果小吃,收入也不错。尤其这几年,当地将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对接,村里农家乐搞得风生水起,家里也盖起了两层小楼,生活过得也算有滋有味。

  但是孩子在村里待不住,就来城里打工。家里两个小孙子没人照顾,两位老人只得跟着一起来到了十堰。孙子的各项教育生活支出,一家五口的生活费都靠老人卖荸荠赚钱。

  “尤其是过年期间,大部分卖荸荠的都回老家过年了,这个时候生意最好,也不还价、也不抹零,几天赚的钱够平时一个月的。”张婆婆一边低头削着荸荠,一边说。

  “老家回不去了。”张婆婆告诉记者,家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新盖的房子也租给城里的客商搞农家乐。“再回老家就是串门了,唉。”

  “嗨,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张大爷说道,“城里也挺好,习惯了就没啥。总得着长远看,着孩子们想……”

  是的,小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长大了,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荸荠;孩子;农家乐;武当山;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