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寒冬不忘致富 内蒙古通辽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2018-12-23 12: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23日消息(记者韩晓 通辽台张玉萍 包乌云)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临近年底,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开始休息,并且准备过年了。但是在一些地区,一年最繁忙的时节才刚刚开始。寒冬时节,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地区依靠温泉旅游、畜养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带动乡村振兴。不仅如此,近些年,当地还开拓思路发展农牧业,从广种薄收到订单种植,从一家一户到规模养殖,引领当地农牧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眼下,虽然已经到了寒冬时节,但位于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少林敖包嘎查的温泉度假村的游客依然不减。在这里,已经工作两年的村民包哈申格日乐边忙边对记者说,在家门口的温泉度假村工作很起劲儿。

  包哈申格日乐:这两年玉米价格不好,就出来打工,离家近,一个月2700元,工作也稳定。

  2016年,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少林敖包嘎查打出了温泉,建起了温泉度假村,包哈申格日乐就来到这儿打工,不但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据包哈申格日乐介绍,她家原本开了一家玉米面加工厂,红火了20多年,但10年前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了。

  包哈申格日乐:玉米面吃的少了,都买大米了。

  除了温泉旅游以外,今年冬天,莫力庙苏木的其它旅游景点也迎来了不少游客。记者了解到,这里曾拥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也曾一度水草丰美,游人如织,但从本世纪初开始,连年干旱导致水库干涸。没有了水,莫力庙苏木的旅游业也大幅削减。

  近年来,莫力庙苏木把目光瞄准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出一批批观光旅游的景区景点。不仅让旅游产业得以持续,也打破了以往旅游的季节性限制。

  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党委书记王巍:以文化旅游为基础,文化之水源远流长,旅游是莫力庙最大的潜力。莫力庙未来的发展应该秉承以旅游为主线,带动整个农副产品深加工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为科尔沁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其它农业产业发展带去了新的思路。除了发展旅游,近些年,莫力庙苏木还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据了解,莫力庙苏木共有18个嘎查村,由于土地沙化,传统的种养植业效益都不理想。近年来,当地南部八个村屯开始重点打造经济作物种植示范区,以稳粮优精扩饲的思路引导农民种植红辣椒、小麦、大豆、葵花等经济作物,依托合作社以土地托管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发展集中连片种植。

  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福发屯村党支部书记潘玉明:建立加工厂,打造基地,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辣椒一亩地产量5000斤以上,均价7毛钱一斤,亩收入3500元,亩投资1500元,净收入2000元。今年种了1000亩小麦,带动了72户,一亩地增收1300元。二茬种白菜,一亩地收入1300元左右,种荞麦、油葵收入800元左右。小麦进行深加工打造自己的品牌,还能有提升。

  目前,莫力庙苏木依托村党支部领办实体经济,农作物就地加工转化的发展模式,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李家围子村村民高占温春耕前与合作社签订了订单,种了10亩地的红辣椒。秋收后,直接拉到了村里的辣椒加工厂。不但卖上了好价钱,自己也在合作社里挣上了工资。

  宜农则宜,宜牧则牧。南部村屯的特色种植有声有色,北部十个村屯则铆足了劲儿发展肉牛、肉羊等养殖业。眼下,福巨嘎查包巴根那家的50头肉牛膘肥体壮即将出栏。

  莫力庙苏木福巨嘎查村民包巴根那:以前,老传统种玉米,产量上不去。政府将屯子南边1300亩荒地改造以后,给老百姓种植青贮、搞养殖。一亩地青贮3到4吨。一年两亩地就够养一头牛,买一头小孺牛,半年就挣5000块钱,除去成本还剩3000块钱,大牛下一个犊,一年以后牛犊能卖1万块钱。

  福巨嘎查是蒙古族聚集村。虽然有养牛的传统,但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型的散养,效益不高,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完全改变。农牧业结合再加上品种改良,包巴根那家的牛存栏10年内增加到了150头。如今,福巨嘎查像包巴根那家的养殖大户越来越多,人均达到两头牛。

  莫力庙苏木福巨嘎查党支部书记董福全:人均纯收入11000块钱左右,每家每户基本上都种点青贮,能节省很多饲料成本,老百姓喂牛养牛的饲草料不愁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农牧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也让莫力庙苏木经历了一场变革。在科尔沁的广袤土地上,这里的人们正在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用全新的思维创造新的美好生活。

编辑: 孔明

寒冬不忘致富 内蒙古通辽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临近年底,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开始休息,并且准备过年了。但是在一些地区,一年最繁忙的时节才刚刚开始。寒冬时节,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地区依靠温泉旅游、畜养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带动乡村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