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遍千山万水 回家创业最美

2018-07-29 13:1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广阔天地迎来了千载难逢、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

  当前,一个个乡村正在苏醒、一茬茬乡亲正在回归、一片片乡景正在蝶变、一处处乡风正在改善、一缕缕乡愁正在蒸腾。

  浙江省诸暨市解放村米果果小镇里,花开成海、果香四溢,这个集果蔬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开业一年多来,人气不断飙升,今年单月游客量更是突破27万人次,超过去年上半年总和,集团副总经理王亮高兴之余,也心生担忧:

  王亮:高层管理人才缺失,运营团队人员配备有问题,招募不进来,管理上可能会有问题。

  驱车30公里,诸暨市最大的蓝莓良种育苗基地里硕果累累,公司总裁叶照辉头戴草帽,身穿正装,混搭范儿十足。3年前,他辞去副县长职务,投身农村深耕蓝莓产业,体会最深的,是科技人才太少:

  叶照辉:农业人才一是难招,一是招了以后难留。

  当地村干部也有同样的感慨:

  村干部:40岁以下还在村子里务农的,那确实大脑有问题的。全都到外面去赚钱去了。

  村干部:现在大学毕业,谁要留在农村啊。

  一方面,年轻人大量外出,老年人孤独留守,村庄日渐凋敝,古老的农耕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3亿多。

  另一方面,随着各类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破土萌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个个沉睡的村庄正在被唤醒,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正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瓶颈。

  浏阳市沙市村上千亩水稻长势正欢。28岁的许海明和父亲站在地头,盘算着今年的收成。4年前,他大学毕业回到农村,帮助父亲打理承包的600多亩水田。不满足简单地种地卖粮,他试图说服父亲建厂房搞加工,却因为资金短缺犯了难。此时政府的政策扶持,解了父子俩的燃眉之急:

  许海明:我获得了3万块钱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和10万块钱贴息贷款,确实给没资金、没人脉的大学生很大的帮助、很大的鼓舞。

  靠着这笔钱,许海明购买了真空包装机等设备,开启了创业之旅。短短4年时间,父子俩共流转水田2000多亩,添设备、扩厂房、创品牌,从播种、烘干到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带动辐射临近乡镇150多个农户种植生态优质稻,品牌大米借助互联网卖到江苏、海南、广东等地,每年为村民挣回100多万。

  与湖南相同,安徽阜阳的梁营村同样求贤若渴,他们盯住的是12年前外出打工、如今已是上海一家大型制衣公司副经理的王晓林,通过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吸引她带着项目、资金和技术“凤还巢”,回村里办起分厂,生产的童装出口到了美国。梁营村村支书梅旭说:

  梅旭:我们把它引进来带动贫困户就业、务工。一开始房东要的租金高,我们给她协调,降低了。用电、用水,各方面我们都给她提供方便。

  如今,有40多位姐妹在王晓林的厂子里实现再就业,每人每月能挣3000多元。王晓林说,老家变化大,小村庄也能干出大事业:

  王晓林:我觉得现在家乡也建造得特别好,路、水、电都通了。现在家乡有许多农民出不去,家乡的干部也很欢迎我们回来,我觉得回来是对的。

  产业留人、环境留人、政策留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各地正在研究出台针对性举措,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

  目前全国返乡下乡双创人员已有700多万人,其中80%以上搞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与庞大的产业规模和迫切的发展需求相比,农村的产业人才还是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加快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持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仍将是各地各级政府面临的长期课题。

编辑: 孔明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遍千山万水 回家创业最美

随着各类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破土萌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个个沉睡的村庄正在被唤醒,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正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瓶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