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塞罕坝启示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08-04 09:4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记者李鑫 实习记者宋宗尚)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一片占地112万亩的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坚韧不拔、永不言败、敢于担当,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营造林海,演绎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创造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铸就了钢铁般的塞罕坝精神。系列报道《塞罕坝启示录》,今天请看第一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塞罕坝机械林场山清水秀,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这一论断的生动体现。

  塞罕坝,美丽的高岭。这里森林植被茂盛,被称为云的故乡,鸟的天堂。鸿运天农家院老板程晓刚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当地人的立身之本。

  程晓刚:整个村都在依靠旅游生活,最没能耐的人也能捡捡蘑菇,采采花,摘点菜卖点钱,中等的人可以牵马、弄个车什么的,稍微好点的可以搞农家院。

  茂盛的植被,不仅抵挡了风沙,也在祖国大地上画出了美丽的色彩。程晓刚说,游客五湖四海,近些有承德的、赤峰的,远些有浙江的、贵州的,自然风光是一种巨大的吸引。自2010年开办农家院以来,程晓刚的电话、微信一直不断,生意十分火爆。

  微信语音:晓刚哥,活动线路和报价你什么时候能给我,我要一个成型的东西,我现在要推广这个路线。

  和很多农家院的老板一样,程晓刚有着满满的获得感。塞罕坝的一草一木是大家伙儿的命,环境好了要保护,这种意识已经悄然根植。

  程晓刚:客人上山去,咱们要告诉客人不能剥皮损坏。提醒他们,一剥完皮树会死掉,长一棵树也要长很多年。这么多年了,每个人都维护这边的环境,很在乎,因为这不是一个人做的事,都是大家共同来维护的事。

  塞罕坝的美,不仅仅是绿水青山。

  刘治国:也知道坝上这种风景,这次去看看全亚洲第一人工林基地是为什么成为第一的。

  说这话的叫刘治国,是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巴头沟村的一名党员。2000年7月1日,他和村里的党员、群众代表一行六十多人前往塞罕坝,他们要在坝上寻找村里未来发展的答案。

  刘治国:行程是村里研究决定的,部分党员、部分村民代表一块去的,去不是为了旅游,目的看看人家的生态模式。

  巴头沟村被群山环抱,土壤瘠薄,农作物产出低。为了增加收入,村民开始养牛养羊,牛羊吃光了山上的植被,到2000年时,附近山上已经光秃秃了,裸露的岩石一片又一片。从村里出发时刘治国是皱着眉头的,他和大家伙儿都明白:要么找到发展的方向,要么在贫穷中痛苦的坚守。

  刘治国:我家里有10多头牛,又形不成什么规模,又要耗费人力。头几年养牲放牧那会,气候差,要么就下雹子,要么就不下雨,种庄稼就是靠天吃饭。

  塞罕坝风景真美,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在一片林海中,巴头沟村的参观者们有了想法。

  党员张国峰:看人家塞罕坝的树栽的挺好,能改变生态环境,防风固沙。

  党员李志强:当时全村每一个营子至少得有700多只羊,200多头牛、马、骡子,山上全是光秃秃的。咱们到坝上去待了两天,我们转了大概有300多公里,看看人家确实比咱们强,巴头沟村是应该治理了。

  党员洪林:青山绿水那多好,在贫瘠的土地种庄稼几年能弄那么多钱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上,最贫瘠的土地里种生态林;山下,相对好点的土地里种经济林,村民收入由牧业为主转为林业和农业相结合,这是巴头沟村形成的决议。回村之后,党员刘治国做了一个决定:卖掉家里的牛,在山岭薄地上种起了苹果树。

  刘治国:卖了2万多块钱。我们村支部书记毕业后在林场,对林木比较了解,懂技术,他回来育苗,虽然是小规模的,我们看到这种事情劳累度比较轻,我也弄一点。这时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村民于忠:人家是国营林场,没法和人家比。我从思想上想不通,村里就是放点牛羊,咱也不知道怎么弄林木,作为社员我是不看好。

  不放牛羊改种果树,绿化山坡就真的会有效益么?一开始,村民于忠的担忧代表了村里大多数人们的想法。

  于忠:我们营子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见面就聊这个。当时没有那么多饲料养羊,就只能在心理上跟着试试吧。没办法,之前咱们这个经营模式不行。

  一榔头又一榔头,经历了塞罕坝人似的艰苦创业,巴头沟村村民在山上种上了松树,栽上了金红苹果,又在树下散养了土鸡,间作了桔梗、党参。很快,巴头沟村还清了债务,村民人均年收入纷纷过万,种了三十多亩果园的村民李志强说:

  李志强:当地的商贩都知道了我们这里产果,到了2009年的时候,天南海北的客商都来。我们这里的种植大户钱周转不过来了,去信用社借贷款去,信用社问你有苗圃没,说有,信用社一来拍照,20多万就借来了,这个就跟一个银行似的。

  如今的巴头沟村,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鲜花芬芳、果品飘香,是塞罕坝的“迷你版”。

  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尝到这个甜头了。

  塞罕坝不仅仅是林场人的塞罕坝,更是全国人民的塞罕坝。多少年来,塞罕坝就如同一颗绿色的宝石,时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正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画将来。

编辑: 王肖军

塞罕坝启示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有一片占地112万亩的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坚韧不拔、永不言败、敢于担当,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营造林海,演绎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创造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铸就了钢铁般的塞罕坝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