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黑土地 新希望|土地整治再造丰产丰收“北大仓”

2017-07-23 10: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3日消息(记者李伟民)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坐落在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腹地,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故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之誉。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已经建起了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场群,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商品粮基地。

前进农场一处完成土地整理并安装了配套监测设备的水稻田

  虽然长久以来这里都被人称作“北大仓”,不过曾经的三江平原上的耕地由于地势坑洼不平、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涝灾严重。不仅每亩土地水稻产量最高只有七八百斤,而且农户一年下来几乎挣不到什么钱,当地人称作“丰产不丰收”。

  如今,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项目,改善耕地,建设配套设施,农户不仅住进了楼房,购置了轿车,也让“北大仓”逐渐做到了“丰产又丰收”,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有文献统计显示,三江平原曾经旱涝灾情严重,特别是由于相关水利设施不完备,“旱、涝、风”三灾频繁发生,俗称“三不让田”,春涝“不让播”,掐脖旱“不让长”,秋涝“不让收”。年平均减产30%左右。因此,当地有说法叫做年年“丰产不丰收”。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进农场的水稻种植户盛军以前就被频繁的涝灾所困扰。

  盛军:水排不出去的时候,就拿泵往外抽,插秧时候抽一遍,秋天放水的时候还得抽。不是一遍两遍,有时候赶到了连雨天,一天要抽好几趟。

  盛军告诉记者,以前,一到了夏天,他就要住在水稻田旁边的房子里,每天巡查,就怕水稻田被淹。要是赶到水涨得太急,需要扛着几十斤的抽水机来回跑,苦不堪言。

种植户盛军以前住的房子 建在稻田边

  说到水稻田排水不畅,勤得利农场的水稻种植户李明也有同样的感受。

  李明:2013年整片地都泡了,那一年正好涨洪水,水更排不出去。那一年地里基本没挣钱。

  李明那一年不仅没挣到钱,家里还四处借钱,才熬过了当年的冬天。李明甚至一度产生了弃田不种,到外地打工的想法。

  除了稻田经常遭受涝灾,农田基础设施质量差,道路泥泞、缺少晾晒场地等问题也困扰着当地的种植户。

勤得利农场种植户李明现在的稻田。以前这里排水不畅,中间还有一块90亩的草塘

  勤得利农场种植户李明说:

  李明:以前下雨阴天都不用寻思,根本就不出来。农用车,904有时候都误车,坑,存水,车来回走就掏个大坑。骑摩托,下雨阴天实在不行,买啥东西,就徒步走,穿靴子,得走一个小时。逼没招了,才会走。

  前进农场种植户盛军说,以前到了秋天水还放不出去,收割机根本进不来,只能靠人去收割。在雇人比较困难的农场地区,这笔开销相当大。

  盛军:春天怕没苗,下大雨没苗。秋天的时候没事了,苗高了不没了。但是有时候放不出去水,就得人工割。秋整地也不好整。有水车都进不去,翻不了。

  以往,由于土地泥泞,收购商都在上冻以后才来收购粮食。农户集中出售造成了价格的下降。盛军大概算了一下:

  盛军:有时候差五分,有时候能差一毛。差五分就不少了,我这200多吨粮,一吨一百块钱。

  另外,粮食收购时间晚,不能及时清运出农田,对方在地里的粮食还要雇人翻个,以避免发霉、发芽。种植户盛军说:

  盛军:土晒场,特别是以前道路修不通的时候,这个土晒场放时间长底下就坏了。就得倒堆。得往里头插温度表,看温度高了就得翻个。200多吨得多大一堆。四五个人要干两三天。

记者采访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党爱河(右二)

  从2005年开始,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开始了土地整治项目。整治项目的主要工作就是改善耕地,将坑坑洼洼、不平坦的地块改造成平整、高产的农田;同时建设配套的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耕地的质量。建三江管理局土地整理项目主任党爱河:

  党爱河:一是将原来那些闲散地、废弃地、水毁地等改造成耕地,使耕地做到了集中连片;二是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规划设计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等,提升了耕地质量,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前进农场种植户盛军自家农田里占地四五亩的低洼草塘如今已经不见了。平均亩产也达到1100斤,比过去增加不少。

  盛军:早先一亩地也就是五六百斤,现在一千多斤,翻一番呢。

  道路的改善也为他带来了无形中的效益。

  盛军:往上拉粮食好拉了,往出拉粮,涝年头也不用绕弯了。方便不少。省时就省钱了。插秧也是,用车拉,有桥涵了,挑苗就能供上了。插秧就快了。提前一天好几千块。

今年准备换车的前进农场水稻种植户盛军

  如今,盛军每天不用再住在稻田边。住在十几公里外的楼房里,每天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田边。生活条件也改善不少,正盘算买一辆30万元左右的轿车。而少了涝灾的担忧,记者离开时,他正准备带着家人开车去外地旅游。

  勤得利农场的水稻种植户李明说,土地整治项目完成之后,他不仅不用担心发生旱涝灾害,每亩地还增加效益300元。

  记者:这个涵洞也是咱们建设的嘛?

  土地整理干部吕奎:对。咱们农户用水的时候,把这个闸门解锁,地表水直接进地。

  李明:地表水能增加地温,水稻能提高一个到1.5个米质。原来荒草地有90亩土地整治以后,把我地里原来的草塘给填上了。这两年效益很好,产量1100斤。地块排水设施各方面,配套设施也全了,我们省工省事,提高产量了。来回干活也都方便了。一亩地得增加了300块钱效益。

  虽然收入多了,新车也买了,曾经准备放弃种地的李明如今又有了烦心事。眼看种植水稻效益越来越好,种起来也越来越轻松,他想再租种农场200亩土地,但是现在没有空闲的耕地可以租了。

  在浓江农场土地整治项目一处涵洞建筑工地上,来自肇东的高大爷今年已经60岁了。工程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他感觉,改善之后的耕地条件比自己家好,他很羡慕。

  高大爷:我老家肇东的,这个马上就要干完了,就剩一个了。我在家种地的,这比我家那儿强!

  建三江管理局土地整理项目主任党爱河介绍:

  党爱河:自2005年以来,建三江管理局共完成土地整治项目90个,建设规模为425.52万亩,项目总投资为34.39亿元。与土地整治前对比,建三江管理局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30多万吨,新增耕地14.7万亩,仅新增耕地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7万吨以上。

浓江农场土地整理项目中一处正在建设的桥涵

  不过,目前整个建三江管局范围内各个农场的土地整理项目还没有全部完成,相关部门将陆续开工建设其他未整治的地区。

  建三江管理局土地整理项目主任党爱河介绍:

  党爱河:在十三五期间,还有150多万亩的耕地面积需要进行治理。

  在勤得利农场,记者遇到了种地40多年的来大爷。2012年,来大爷的耕地配套设施已经随着灌区改造工程得到了建设。

  来大爷:不怕涝。水稻怕啥涝,顺着那边的大沟,三米多深,都跑了。像我这不怕涝。存水那地,16亩呢。那块以前是收不好收,种不好种,现在水一排出去,是真好。

来大爷家门口没有改造的泥土路

  由于灌区配套建设并不包含土路的整治。如今,他最期待的就是自家边上的土路能够早日变成不会泥泞的砂石路。

  来大爷:这土路,我家近一点,还行,再往里边肯定就不行了。里边不好走吧,铺上点,那肯定真好。要想富,先修路。

  不过,来大爷的愿望就快实现了。

  土地整理干部吕奎:这一快我们还没做设计,我们得利围绕灌区在做设计,但是在2020年之内,应该是都能覆盖。

  来大爷:谢谢,谢谢。

编辑: 孔明

黑土地 新希望|土地整治再造丰产丰收“北大仓”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坐落在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腹地,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故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之誉。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已经建起了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场群,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商品粮基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