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带一路中原文化|拯救二夹弦 田爱云付出了一生心血

2017-05-21 12:0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的文化、风物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书写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作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二夹弦在苏鲁豫皖地区,尤其是在乡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封二夹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受资金、场地、人才影响,二夹弦已经成为了频危曲种。为了让二夹弦活下去,开封二夹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爱云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在开封市区一座老旧的小院里,记者见到了开封二夹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爱云老人和她的女儿。今年76岁的田爱云从12岁就开始学习二夹弦,她的一生都与这个曲种紧紧联系在一起。说起二夹弦的现状,这位满头白发却十分精神的老人露出了苦涩的神情,如今除了自己的子女,她找不到一个传承人了。

  田爱云:俺的二妞也学,俺的孙女儿上着班儿我也让她学,回来之后我就教他们。我教人家都不学,都想着出去打工,我只能教她们,那也没办法。我说不能叫它灭绝了。

  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流行的民俗小调,流行于苏鲁豫皖一带,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二夹弦”。2002年,一直牵挂着二夹弦的田爱云开办了戏校,招来了40名学生。“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带着这样的想法,田爱云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戏校里。她请了以前二夹弦剧团的同事当老师,还给孩子们安排了文化课。田爱云希望这些孩子能走得更远。

  田爱云:中国曾经说过用英语来唱京剧走出国门,我都有个想法。我当时脑子里。你有个想法说二夹弦要是办好啊,咱也可以用英语唱,也照样这样可以打出国门去。

  严师出高徒,这些孩子进步很快。2004年,在开封市二夹弦剧团重新成立之后,这些孩子在田爱云的带领下开始登台演出,剧团很快便名声大噪。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阵容齐整的二夹弦剧团,被许多人称为“天下第一团”。

  田爱云:走一出,响一出。第一个点儿出去跟人家对戏,给人家对的没一个人。那个时候咱这个二夹弦很不错,出去之后,影响挺好。

  二夹弦的演出点大多是在乡村,农民花不起大价钱看戏,一场演出费往往才几百块,连路费、吃饭都不够,哪里养活得起剧团几十号人,资金短缺成了勒在剧团脖子上的绳索。令田爱云难过的是,出去不到一年,所有的孩子都被挖走了,剧团最终也没逃过解散的命运。

  田爱云:到南方之后演出的效果还不错,整个南方的观众反映是这个剧种很好听,像这样的小孩儿呢,武功这么好的,他们南方没有,就缺这样的人才,所以孩子一去那都来挖,叫他们一下给挖窜完了。他们干的也挺好的,就是不唱二夹弦了。

  2008年,田爱云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于此同时她还面临着一身债务、需要照顾的瘫痪丈夫、投入了无数心血的剧团解散。每每说到此处,田爱云就难以控制情绪。

  田爱云:作为一个演员,你会这个,国家培养你了,你能走到这一步。这都不容易,有这个好的东西,你要不去传播不去传承,死了之后带走了一把灰,一分不值。

  2010年,田爱云获得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这让她有了希望。她决定“重出江湖”,再招收一批学生。然而现实再次给了老人重重地打击,没有年轻人愿意跟她学习二夹弦。

  田爱云:现在就是这个生源来源,我是最发愁。现在政策也比从前好,可是学家不多。我就问小孩儿,我说你喜欢这些么?不喜欢,我说你为啥不喜欢?就是听不懂,再一个,我说你喜欢什么?喜欢钢琴喜欢舞蹈。

  不能挣钱、不喜欢听,二夹弦在年轻人这里没有市场。面对一群年过半百的老演员和老戏迷,田爱云犯了愁。

  田爱云:我个人招不来的学生,国家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动员这些小孩们能愿意来学,积极的去学,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根上去解决这个问题,不光是每个非遗单位,一年拨给你几个钱。

  培养热爱戏曲的氛围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大工程,还需要很长时间,尽管缺乏年轻的传承人,但田爱云传承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田爱云:我在这开封还带了一班戏迷,都是六十多,只要她们一活动,我就去参加去,教他们唱教他们身段,不管是城墙根儿还是坑沿哪个地方,只要是拉弦儿,我都去教他们,我想叫他们再听到二夹弦,不想叫二夹弦销声匿迹啦。

编辑: 孔明

拯救二夹弦 田爱云付出了一生心血

作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二夹弦在苏鲁豫皖地区,尤其是在乡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封二夹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受资金、场地、人才影响,二夹弦已经成为了频危曲种。为了让二夹弦活下去,开封二夹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爱云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