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加速农业现代化|新农人的新出路

2017-05-21 11:4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记者张程)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新型经营主体的部分做了两处修改,第一是加入了“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容,第二是在原稿“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之前加上了“进一步采取措施”这7个字。

  在湖北黄梅谦益农场的负责人李明攀看来,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都非常有必要。

  李明攀:这个我觉得太有必要了。新型职业农民和原来的农民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有互联网思维,第二个是有品牌形象意识,另外一开始就有规模化种植的意识,肯定不会纠结于10亩田地。像现在家里的老人都是地随便种一下,反正就两个人,也不求多大产量,也吃不了多少。如果整个民族都是这种心态的话,那对我国整体的粮食安全就会构成比较大的影响。

  马瑞强,曾是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的博士,2011年,他辞去了央企待遇丰厚的工作回乡创业,创办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和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了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公司开发了“云种养”APP,采用一对一问诊模式,通过上万个农业权威专家,在线免费为数亿农业从业人员解决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今年4月,这款APP获得2000万A轮融资。博士、企业家、创业者、第12届全国人大代表、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这些头衔让马瑞强成为旁人眼中艳羡的“新型经营主体”。

  马瑞强:一般的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合作社、家庭农场或者种植大户,市场一般来讲经济人是一块,经济人掌握着市场动向。对于一般的公司企业来讲,就更多的去选择做品牌,品牌就是渠道,比如线上、线下这些渠道。做品牌确实需要好多年的积淀,这需要很长时间的资金的投入,包括宣传、市场培养、用户习惯培养。

  今年4月18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三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没有形成主要的经营力量。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看来,我国40%的耕地是由270万家各类型新型农业主体负责经营,而剩下的两亿多农户经营着另外60%的耕地,这意味着,很多小农户还不能像新型经营主体一样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张晓山: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的农业和生存农业、口粮农业并存。面对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就应该有差异化的对策或政策措施实行帮扶。我个人的看法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贫困户,另一头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他们一把,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他们的政策,除了引导他们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帮助他们三产融合、获取更多增值收益,另外有两点我觉得很重要:第一是农村金融,让金融发挥支撑作用,让他们有资金来进行再生产;另外要进一步创新农业保险的产品,以后要逐渐从对自然灾害的保险,转为对市场风险的保险。

  目前,我国仍以“种地”作为主业的2.3亿承包户,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这些农户加入合作社,将有利于节本增效、提高收入;在市场消费一端,日益强劲的购买力,更为农业企业提供高端产品创造了强大的商机。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认为:在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产业化联合体之间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则能有效实现从田间到餐桌整条价值链的利益共享。

  张红宇: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成本,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社功能必不可少。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平均收入能增加10%到20%,这是普遍现象。我直白的讲,到农贸市场买的农产品都是农民生产的,到超市买的农产品都是企业和合作社生产的,这就叫经营制度创新。所谓的创新,第一多元,不是单一的普通农户,是由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第二融合,从田间到餐桌一个主体不可能包圆。生产环节,可能是家庭经济最优,加工环节合作社最优,真正卖到市场上营销、品牌是企业最优。

  随着农业户口在很多地区的逐步取消,今后,农民的称谓不再是一种身份,更多是一种职业特征。但从传统农民升级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称谓的改变,关键是在思想理念、经营观念要实现跨越。因此,对传统农民角色转化的多方面培训十分必要。近年来,由农业部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课程培训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从现实看,目前农民参加培训动力欠缺、课程时间偏短、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建军表示,中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针对不同类别的新型经营主体分类施策、因材施教。

  刘建军:在短时间内新型职业农民接触到的内容有政策、有法律、还有经济合同之类的,而到他自己从事的专业上,培训时间就很少了。搞养殖的,讲种植课,他就不感兴趣;讲养殖,搞种植的人就不感兴趣;讲茶叶,搞水果的人就不感兴趣。所以我建议按照专业分班,所以在时间上要优化、财政投入上也要增加。农业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是生物技术、应用技术、经济、社会科学交织在一起的,在短短的培训周期内,培养不出职业人才,所以我觉得培训时间应该延长。对于真正有志于从事现代农业、想把它作为职业的人,要给他更多的机会提升。类似于工商管理专业办的MBA班就很好,对于少数优秀人才还要往高精尖的方向培养他,类似于总裁办、研究生班、MBA班等等,要搞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培训,这样不同需要的人才能各取所需。所以还要加强财政投入,也要加强一些宣传。

编辑: 孔明

加速农业现代化|新农人的新出路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新型经营主体的部分做了两处修改,第一是加入了“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容,第二是在原稿“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之前加上了“进一步采取措施”这7个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