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号角吹响一年间]贫困户李永斌的一年

2016-12-29 10:3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李鑫)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至今已经一年有余。2015年的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从此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

  但同时,扶贫、脱贫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中也必然有反复和曲折。一个普通农户到底怎样才能脱贫?脱贫过程中又有哪些曲折和坎坷?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一年的时间里,记者连续五次,实地跟踪采访了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的两位普通农民,感受到他们在脱贫道路上的忐忑与喜悦、失望与期待。

  2016年12月25日,记者一年当中第五次来到李永斌的家。秋冬季节,本来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他的神情却有些落寞。2016年一整年,在榆林当地,香菇的价格很好,可是种香菇的李永斌,却没有赚到钱。

  李永斌:香菇现在是供不应求,价格也挺好,但是今年我们选的菌棒不好,出不来香菇,耽误了差不多一年的功夫。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七里庙村在大山深处,是个贫困村,村民除了种几亩薄地、打点零工,几乎没有别的收入。村民李永斌和李长占当过瓦匠,攒了一点钱,算是村里的能人。2015年的12月份,记者第一次来到七里庙村的时候,他们正在驻村干部张雷威的带领下准备种香菇。

  张雷威:有一种技术能产生这个5到10微米的光辐射,对这个蘑菇的生长,和人体都相当好,而且这个耗电量很小很小,将来把这个东西给你引进来。

  面对张雷威的鼓气,李永斌他们有些忐忑。他们的账本如下:两人各出资3万,6万块钱仅盖大棚就花掉了三分之一;一个菌棒5块钱,可产2斤香菇。李永斌说,如果赔了,五十多岁的他们,发展的未来很可能也就没了。

  李永斌:我们种地,一年收入很少,到头来溜光,现在贷款又不好贷。对技术还有一定的含糊,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李永斌和李长占俩人是七里庙村为数不多有存款的人,张雷威鼓动他俩种香菇,就是要以他们为切入口,来推动七里庙村村民的整体脱贫。

  张雷威:先把这个蘑菇大棚盖起来,看他们的效果如何,如果试种成功了,再带动全村成立香菇合作社,通过香菇种植让它每年都产生利润,等于叫能人致富,再带动大多数贫困户致富。

  李永斌:是啊,成功不了咱的辛苦都白费了。

  两天的采访时间里,李永斌说过的话,三句之内必有“香菇”二字。扶贫干部张雷威带着他们考察过多次,香菇种植的流程、关键技术、周边市场等因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把所有的钱押在这一件事上,压力太大,李永斌他们只有认真种、忐忑地等待。

  2016年3月18日,记者第二次来到七里庙村。3月的陕北大地,柳芽已经泛绿。当记者再次见到李永斌和李长占时,他们已经没有了忐忑,而是神采飞扬。

  马老板:老李,你又来了?今儿拿的菇怎么样?

  李长占:今儿拿的菇还比较好一点,你看这质量蛮好的。

  马老板:啊,今儿你拿的菇真的是不少呀。

  李长占:嗯,你看看,你能要多少要多少。

  粗略算了下,一个菌棒的香菇能卖12块,除去5块钱的菌棒购买费,和1块左右的其他成本,每个菌棒的效益在6块钱,李永斌和李长占乐的合不拢嘴。这一次,面对记者的提问,两人从容了许多:第一,香菇赚钱了,心里踏实了;第二,很多领导到棚内视察过。一时间,这两个香菇大棚竟然成了当地的扶贫样板:

  李永斌:这是县里领导来视察的,这个照片上的领导好像是国家扶贫办的。你刚才走的那条路,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是土路,现在都是砖头路,是政府帮着修的。

  成了样板,连带还修了路,出乎李永斌的预料。但随之而来的一些事情让这两个农民和政府之间有了矛盾:

  李永斌:我们的技术还没有完全的掌握,导致我们不敢大量的发展。别人订货我们不敢拿大单,怕赶不上人家的需求。

  县里的意思是既然这两个大棚效益好,可以适度扩大规模,扩大规模县里会给补贴。但李永斌觉得,补贴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还是谨慎点好,毕竟香菇种植刚刚走上正轨。虽然还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李永斌的心情就像黄土高原上的蓝天一样,充满了希望。

  春去夏来,四个月过去,2016年7月12日,记者第三次来到七里庙村。来之前,记者想象中的图景是两个脱贫致富的农民围坐在记者身边,讲述他们的脱贫致富经验。不过,这样的场景没有出现。

  李长占:喂,赵老板,你好么?你那现在的香菇销售的咋样了?不理想?其他的种植户的情况你知道么?都不理想?

  原来,李永斌、李长占他们的菌棒出问题了。李长占说,香菇赚了钱,他们乘势出击,扩大了菌棒的采购量,结果菌棒质量不好,不长香菇:

  李长占:他这个棒子都不好么,他如果说一家不好咱们没法找他,现在是都不好啊。现在这棒子就是存在问题的么。

  李永斌的脸上已经没有了3月份时的意气风发:“不用说买车了,能有饭吃就不错了。”李永斌说,第一次种香菇,总共投了6万,回来7万5,利润挺高,他们又借了2万,一下投进去,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如此一般的结局。

  李永斌:技术问题是我们最大的问题。菌棒这一块我们也很难看出来好坏。我们几个原来信心还很高,想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部分村民,但是现在发展的情况不好。

  菌棒不行了,但大棚还在那里,李永斌他们骑虎难下。记者离开时,他们没有心情相送,那辆送香菇的三轮车,静静地停在院子里,落满了尘土,应该是好久没有开了。

  2016年10月下旬,黄土高原上的风已经让人感到阵阵凉意。几个月来,记者一直惦记着李永斌的钱是不是都还上了,香菇还种不种?当第四次来到七里庙村时,记者面前的李永斌满脸憔悴,言语中透着无奈:

  李永斌:咱现在也没有联系到好的菌棒厂家,也没事干。现在也到了收秋季节,家里也种了点地,有玉米、土豆、黄豆、向日葵、红小豆,现在也就忙收秋。

  对两个农民来说,一个问题绕不过去:香菇还种不种?这个小小的香菇,让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高峰和低谷:一度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如今又让他们有些失望和伤心。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李长占说,欠的钱暂时还不了,他们决定再筹点钱,四处考察菌棒的生产厂家,争取重头再来。

  李长占:这个香菇我们是非干不成,为什么,因为我们投资进去了,这里面还有企业和国家的钱,一旦不成功,上面的领导我们还怎么见?群众也会说我们干不成事,群众也会笑话我们。

  2016年12月,黄土高原上荒草在寒风中摇曳,没有了绿色的黄土高原愈发显得厚重和苍凉。当记者第五次来到七里庙村,见到李永斌他们时,他们正忙着将新买的菌棒摆上。为了从头再来,他们找到当初鼓动项目的扶贫干部张雷威,到山西长治等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并引进了新的菌棒。

  李永斌:从我们内心来说,一定要把这个做成功,至于争不争气,这个是市场决定的。哎呀怎么说呢,付出了这么多,还是担心,走一步看一步吧。

  在米脂的蔬菜市场里,看到香菇销售火爆的场景,李永斌的内心十分失落,一年了,他们原地转了一个圈。回到七里庙村,太阳底下的两个大棚熠熠发光,李永斌的心里又充满了期待,如果菌棒不出问题,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很高。在大山深处,在七里庙这个不起眼的村里,李永斌、李长占他们默默地努力、等待,他们很难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们有一颗改变现状的心。

  精准扶贫固然需多方努力,但向贫困挑战的自主脱贫意识更可贵。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彰显“等靠要”到“内生动力”的转换。而这,正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认为,李永斌、李长占这两位农民自主脱贫,就彰显了自主脱贫的可贵,种香菇这个项目符合好项目的要素,发挥带动作用需要的是合理的引导。

  朱启臻:首先它有比较广泛的市场,在这个地区没有多少人发展食用菌,就有比较好的资源。这两位农民做了一些积累,他们愿意来发展农业项目,这样也给当地的老百姓做了示范。这件事如果引导好了,可以带动农民共同的致富。

  但是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容易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政绩的表现,往往想把某一个点做出花样来,一般追求的就是做大做强。但是,很多的农业项目是小而美的项目,不一定都适合做大做强,不能把工业做大做强的思维到处乱套,如果套到农业上,很可能就会把这个典型做毁。很多的农业项目,往往在小规模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如,做的都很好,一旦把规模做大,可能就引向了歧途,很难抵抗自然的风险,甚至是市场的风险。

  李永斌、李长占两位农民发展香菇种植,市场、技术、资金这三大关都是难题,任何一个因素出问题,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朱启臻认为,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技术的扶持、资金的扶持、组织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地方政府主政一方的责任。

  朱启臻:农业项目需要政府的扶持,对于扶持,不仅是资金的扶持,也包括技术的扶持,甚至还包括组织农民对市场进行开拓,这些都是政府重要的责任。农业的扶持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我给你一笔钱,你就自己发展去吧,把农民彻底推向市场,不是这样的,政府的帮助是非常重要。

  在这个案例里面,政府在技术上还是缺少了帮助,另外一个组织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把农民个人的力量看的太大,个人的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很弱的。政府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农民扶上马送一程,送一程还不够,还需要始终关注农民项目的发展,不断地把这个项目注入新的活力才行。

编辑: 孔明

[号角吹响一年间]贫困户李永斌的一年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至今已经一年有余。2015年的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从此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