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农村改革必行之事

2016-04-27 10:3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记者刘乐)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一行,考察了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他来到“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习近平表示,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1978年,在其他地方还是公社制度、社员集体生产按劳分配的时候,小岗村的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前,小岗村年人均口粮40多斤,几乎每户都有出门讨饭的历史。1979年秋,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截至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200元。

  25日下午,习近平还来到了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沿着田埂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向村干部、种粮大户和农技人员了解土地流转、农田整理、种植品种、亩产量、病虫害防治、粮食收购等情况。听了大家介绍情况,总书记说,现在正值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丰收,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

  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院落里的茅草房建于1973年,屋内的签字室展现了“大包干”精神诞生时的场景。茅草房后排的瓦房建于1985年,是“大包干”推广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来的新房。“当年农家”院落与附近小岗村现代新居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当年农家”院落里,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书记感慨说:

  习近平: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总书记的到来,令小岗村村民激动万分。

  习近平走进吴广利和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两户人家,询问家庭成员就业、上学情况,了解他们用临街房屋开办小超市和农家乐的状况。

  今昔对比,习近平说,改革开放30多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

  小岗村村民严俊昌是当年按手印的18个人之一,“大包干”带头人。如今已经75岁的他,对当年的事还是记忆犹新。

  如今的小岗村进一步发扬“大包干”精神,积极践行沈浩精神,全面开展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

  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到今天已经30多年,这30多年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产业也从单纯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朱启瑧认为,如今的小岗村也具备了乡村旅游的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朱启瑧:总书记专门谈到,农家乐,乐农家。农家乐是发挥乡村价值的重要体现,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它表明几个问题。第一,城市人需要农村;第二,乡村有它没有被发现的价值,比如观光价值、旅游价值、休闲价值。农家乐给农民带了丰厚的收入,以后开农家乐可能比种地的收入还要多,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它也打通了城乡间的关系,使城市和乡村密切地联系起来。城市人到乡村享受农家乐的同时,也把城市的新信息、理念、方法、见识带给了农民,同时也是农产品实现更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

  自2012年以来,全面启动小岗村4300亩旱涝保收高便准农田项目,通过集中整治,项目区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目标,为村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朱启臻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已成为当下农村改革的必行之事。

  朱启瑧:总书记这次来也关注了农村的土地的流转、农田的基本建设。因为小岗村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承包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经营,经过三十年,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个方面表现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很多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寻找就业,有些土地可能闲置下来了,或者是利用率在减少,就为土地流转提供了空间。愿意种地的人可以种更多的地,为规模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基本农田的建设就为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可持续的农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编辑: 孔明

专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农村改革必行之事

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一行,考察了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