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在乡村]贵州口帮扶干部王军的《民情日记》

2015-12-07 15:4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挂包帮”“转走访”扶贫长效机制在云南省推行,今年49岁的云南昆明五华区的王军从工商局的一名普通干部,摇身一变,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五华区东村社区的新农村指导员。

  何为新农村指导员?又如何做好指导工作?从接到军令状那天起,王军的心思就放在了东村社区磨刀箐村民小组的九户贫困户上,怎么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成为她思量最多的大事。在他的《民情日记》里,记录下了这两个月来的点点滴滴。

  2015年10月16日星期五,今天我来到磨刀箐村民小组进行实地走访,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磨刀箐村,距离昆明仅仅15公里,然而由于地处半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残的留守老人。

  王军:真的是没有想到在距离昆明15公里的地方,还会有生活那么困难的家庭。

  破旧不堪的土基房,颤颤巍巍却依然在为口粮耕作的老人,都深深刺痛了王军的心,是自掏腰包给点钱解一时之忧,还是为他们找到一条持续发展的生财之道?王军和磨刀箐村的“挂包帮”联系单位——五华区投促局,联合社区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大学生村官王岚:

  王岚: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表发放到每一户手中,切实的了解到他们需要什么,当前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决的办法是什么。

  东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国启:这9家贫困户都是老弱病残,你说让他打工不现实,种蔬菜关键还得要卖得出去,养鸡像60、70岁这些老人他都会养。

  2015年10月19日,继决定帮扶磨刀箐村9个家庭开办小型养殖场后,进入了实施阶段。在王军的张罗下,180只蛋鸡迅速无偿送进了九户贫困户的家中,以村民小组长吕云起为带头人,村里还成立了磨刀箐蛋鸡专业养殖合作社。

  吕云起:我带头教他们,看着我怎么养他们就怎么养,有问题了就找我,成立一个合作社,把他们的蛋收起来,然后再一起统销,把现金现实就付给他们,让他们去买饲料买粮食。

  现在,83岁的村民吕正富和身带残疾的妻子精心饲养着这些给他们带来希望的蛋鸡。而放不下心的王军隔三差五就会进村看看。

  王军:这个重的很啊!长胖了哈,养得挺好的,是吧?

  吕正富:我一定要养好,估计两个月就可以下蛋了。还有一个蒙母鸡不会下蛋,那个又怎么办呢?

  王军:有这种情况的话,到时候您统计一下自己家里有几只这样的鸡,向吕组长反映一下,到时候我们要想办法给你们补上。

  看着村民喜上眉梢,王军的心也踏实不少,对他来说,产蛋以后,自己要忙的事还很多。

  王军:前期工作应该说顺水顺风,接下来就是办理合作社的工商执照,如果运行效果好,还将申请注册商标,并以合作社贷款进行扩大生产。但愿以后的工作一帆风顺,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帮助这9个困难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

编辑: 孔明

[爱在乡村]贵州口帮扶干部王军的《民情日记》

随着“挂包帮”“转走访”扶贫长效机制在云南省推行,今年49岁的云南昆明五华区的王军从工商局的一名普通干部,摇身一变,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五华区东村社区的新农村指导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