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十二五”农业辉煌]新农村焕发农村新面貌

2015-10-19 11: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我国仍有6亿多人口常年居住在农村,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地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由“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迈进,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统领下,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得到了切实改善。

  瑟瑟秋风,席卷着落叶,拍打着河南省西华县西夏镇后朱村村民苏秀丽家的塑钢窗。窗子里,苏秀丽一家人正悠闲的看电视、唠家常,其乐融融。而就在几年前,他们一家人还居住在难以遮风避雨的土房中。

  苏秀丽:过去农村条件差,自从搬到小区以来,水电都正常,住着很舒适。

  近年来,西华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不仅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朱村在新型社区的一角,村民朱长俊正在悠闲地看书看报。

  朱长俊:以前不懂得东西来到农家书屋,通过看农家书籍,看了以后类掌握了不少知识,以前不懂得东西也都懂啦。

  如今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村民们住在舒适的房子里,享受着健身广场、医疗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生活品质提升了一大步。西华县西夏镇后朱村支部书记陈守纪:

  陈守纪:我们后朱村中心社区是从2010年开始建的,现已建好7栋住宿楼,有四万多平方,可容纳300多户,现在有100多户已搬进社区,我们决心把我们的社区搞好,走在全县的最前列。

  “十二五”以来,我国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韩长赋:通过努力,许多村庄清理了乱堆乱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沟,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基本告别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时代。全国30%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用电更方便了,道路更畅通了,房子更整齐了,全国出现了一批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十一五”期间,2.21亿农村居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这一数字将达到2.98亿。“水电路气房”改造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这种成果的取得,要得益于全社会对于发展乡村的关注和推动。

  朱启臻: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在人居环境方面,危房改造补助,基础设施的修建,政府都投入了巨资,这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乡村也是重要的一个力量。在五年以前、十年以前,提到乡村的话大家都认为是一个落后的地方。那么这些年,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了乡村的价值,很多的社会企业,包括一些公司老板,也都愿意把钱投到农村上来,加速了我们乡村的迅速变化。另外一个方面,老百姓的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像最近这些年,返乡创业、返乡就业、回到老家去建设新农村,为自己的家乡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乡村的这种变化是全社会的一种合力所导致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农村的价值。但朱启臻指出,我们乡村建设还没有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未来仍需继续探索挖掘适宜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道路。

  朱启臻:有几个方面是特别需要注意的:首先,我们要尊重和发现乡村的价值,乡村首先更有利于农业生产,要更方便老百姓的生活,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服务,那么老百姓更适合在这个地方生活。那么同样呢,乡村应该成为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文明习惯,这样一个文化的保存地。同时,未来的乡村也是一个生态的乡村,就是它充分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不仅有青山绿水,而且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我们城乡关系一体化的基础之上,人们向往的一个场所,所以我相信,在习总书记讲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下,我们的乡村将来会建得越来越美好。

编辑: 孔明

[“十二五”农业辉煌]新农村焕发农村新面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我国仍有6亿多人口常年居住在农村,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