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阡陌逐梦:农民 从身份变成职业(下篇)

2015-09-20 09:5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正在崛起的新农民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努力深耕农业蓝海,前景似乎十分美好。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看似风光的称呼背后,也有很多曲折故事,有人因此中途放弃。

  怎样才能让职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呢?

  改革深耕,砥砺攻坚,现代化即将点亮中国农业未来。

  党国英: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朱启臻:农民的发展方向,是新型职业农民。

  刘守英:未来的整个农业应该是一个更生态、更高效的、更安全的,也是农民也能从农业里面获得更大收入的这么一个行业。

  倪文忠是陕西省富平县湾渡村的会计。他们村与南社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区相邻。同样是在南社管区,但因为没有进入产业园规划区,土地没流转,湾渡村的农民还按传统的方式种粮,效益跟产业园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说起隔壁村子农民的收入,倪文忠满是羡慕。

  倪文忠:我们人口跟人家差不多,两千多人。我们村不靠高速路,是个死角,所以我们土地没有流转。我们种玉米,还是以粮为纲,主要是种粮哩。主要是没有水。水好的时候,还种过菜,没有水全部种粮了。种粮的效益,跟人家没法比。

  南社管区的这种分别,不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也将从业者们自然划分成了两种类别——传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

  朱启臻:我叫朱启臻,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职业农民是相对于兼业农民而来的,兼业农民是把农业当成副业,职业农民是以种地为事业。首先是收入的区别,普通农民主要收入靠兼业,靠打工收入,农业只是他收入的一部分;而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是他收入的全部。传统农民农业经营是为了自己的消费,而新型职业农民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消费,商品化的生产;观念上也是有差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有市场、科技、组织的观念,组织起来形成联盟,传统的农民则较少有这种需求。

  传统农民羡慕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而新型职业农民也有自己的困扰。四川省青川县农民唐怀碧承包了250亩山地,种植当地有名的特产七佛贡茶。抬眼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一片,只有一块荒地夹杂中间有些碍眼。他说,这是一块买不起的特殊地块。

  唐怀碧:现在最制约我们企业发展的就是土地性质问题。因为土地是我们跟老百姓协商过来的,时间毕竟有限。到时老百姓要地,水涨船高啊。像这一块地,一亩七八,我同意三次,最初三万多,五万多,七万多,都是我答应过的,他一个电话又反悔了。

  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向新型职业农民迈进的路上,地,可以成为问题;人,也可能是问题。

  和很多回乡创业的人不同,王兴强一直在家乡青川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两年前,他开始带领乡亲们搞起高端木耳种植。虽然质量不差,可乡亲们的木耳就是卖不上好价钱,王兴强觉得是文化和网络知识的短板,挡住了他许多的想法。

  王兴强:我们这是地标产品,但是卖的是白菜价。我们还倾向于聘请职业人才来管。毕竟我们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毕竟太落后了。我们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对于外界的东西了解的都太少了。我们这个团体里面耍电脑耍的好的都没有。

  朱启臻:想做做不了,或者做到一半做不下去,这个情况很多的。原因也很多,有的不太懂,凭着一股热情做农业。你就会发现教育有多重要,如果让他懂,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民培训的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培训项目的覆盖面一年比一年广,然而很多地方“良莠不齐”、“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现象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短板。问卷显示,有超过四成的基层农业干部吐槽职业农民单位资质,认为培训内容和生产存在“两张皮”现象。有一半基层农业干部建议成立专门的职业农民培训学校,提高培训“含金量”。

  在陕西省富平县,有一所农民职业学院。富平县农业局局长杨新房自豪地说,通过培训、认定、评职称、再教育等一系列环节,农民职业学院实现的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杨新房: 所谓培育就是培训和抚育,培训这块就是通过专业老师讲课,另外还有实训基地。培育后长期的跟踪和扶持,在认定之后,每年应该有不同时间的,对新的技术、新的政策、新的经营方式等一些新东西再次回炉,继续教育。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更主要的条件是经营的能力、理念。有了认定,就为未来政府支持真正做农业的人、真正对农业有贡献的人有了标准。遇到技术问题了,遇到资金问题了,政府要及时解决。未来农民的发展方向,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载体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主以及的后代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最典型代表。未来一个一个的家庭农场,就构成了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这个单位要求一定要稳定,可以继承,老子不干了儿子干,子子孙孙稳定下去。

编辑: 孔明

阡陌逐梦:农民 从身份变成职业(下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看似风光的称呼背后,也有很多曲折故事,有人因此中途放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