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进青海:了解当地藏毯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5-09-09 11:21: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过去,当人们提及“中国制造”这四个字的时候,最先想到的都是服装鞋帽这些价格低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品,而那时的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从这些产品加工出口中能够获取的收益也相对较少。

  而在今天,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东风,往日的“中国制造”已经实现了提档升级,升格为文化艺术品,这样的走出去也有利于实现高质高价、赚取更多外汇。今天的一带一路特别节目《藏毯的转型升级路》,我们就跟随中国乡村之声记者走进青海西宁,感受由政策风口带来的商机与利好。

  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编织、镶边、砸实、攘线剪线,这些看似重复而机械的工作在年过半百、已经手工编织藏毯30年的李明英看来,却依然充满着期待与成就感。

  李明英:这出来只是半成品,后端还不平,这样一砸就平平的了,你要是光手工剪还不平呢,对不对?

  从绘制图样到手工编制一条精致的藏毯,至少需要数月甚至半年的时间。这样的精耕细作在机器编织已然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李明英却自信地告诉记者,自己手工编织的藏毯,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珍稀艺术品,出口至欧洲、中亚、东南亚国家,一条可卖到数万元,这令他感到满意且自豪。

  李明英:有人欣赏它就喜欢,欣赏以后他就会愿意买。这是艺术品啊,艺术品价格肯定卖的高啊,对不对?起码这块藏毯就具有收藏价值,它最少要卖到四万多块钱,如果卖不到四万多块钱,不成。

  李明杰供职的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位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交汇点,伊斯兰文明与藏传佛教在此相伴相生。经过充分地市场调研,藏羊集团发现南亚、中亚、欧洲对于藏毯的市场容量非常巨大,而青海当地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藏羊地毯集团总经理马新民:老天赐给我们青海人就是做地毯的,一是原料优势,我们的原料主要是用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藏西绵阳身上的毛,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这种原料只能用于织地毯,第二是发源地优势,藏毯发源于青藏高原。第三是藏文化优势,无论从编织工艺,到它的图案,到配色,都在反映着藏文化。

  从2013年起,面对经济下行和劳动力成本显著提升的经济新常态,藏羊集团副总经理李青立告诉记者,集团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增加了机织藏毯的比例,同时扩大出口规模。记者在车间机房里看到,当轰鸣作响的机器满负荷作业时,不仅成本明显降低,编织效率也大幅提高。

  李青立:要是手工编织的话,就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块毯子,两个人编织得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而如果机器的话,只要一天就出来了。

  而在产品销售方面,相比起过往的经销商+直营的销售模式,藏羊集团站上“互联网+”的时代风口,打造全面、专业的网络平台——中国地毯交易网,并把优质的线下体验服务延伸到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同时兼顾了高中低端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马新民:走出去是非常必要的,到中亚去看了以后,那市场非常大,我们一要扩展新兴的国际市场,第二销是售模式在今后十年我们要走电商和传统销售渠道结合起来、线上交易线下体验这样一种交易模式,它更能增加我的利润,而且在品牌的宣传上也是非常好的。

  在朝阳的映衬下,李明英手中正在砸线、剪裁的藏毯《海上日出》也仿佛被镶上了一层金边,在日光下煞是好看。李明英欣赏着自己的手艺,也露出了沉醉而舒心的笑容。或许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相比起过往低端廉价的中国制造,如今的“走出去”背后,并不存在绝对的取代与颠覆,因为个性化的需求会各得其所,而传统的老手艺与高效率的机织毯也一样并行不悖。

  记者:您做这个地毯做了多长时间了?

  李:嗯……三十年了。

  记者:三十年了!三十年了,您还觉得挺有乐趣的?

  李:有!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学这些地毯(编织),所以我一直觉得挺有乐趣的。哈哈哈哈哈!

编辑: 洪越

走进青海:了解当地藏毯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过去,当人们提及“中国制造”这四个字的时候,最先想到的都是服装鞋帽这些价格低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品,而那时的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从这些产品加工出口中能够获取的收益也相对较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