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道》新词:全要素生产率

2015-03-26 09:3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比如“互联网+”、“一带一路”等等新词。这些词都是啥意思呢?跟咱农民又有啥关系呢?《三农中国》今天解读的新概念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要素生产率。

  李克强: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要素,也就是资本、劳动、土地等,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比如,某个工厂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没变,正常情况产出也保持不变,结果产出增长了5%,这多出来的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跟咱们农村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

  孔祥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一般理解为,所有资源投入到一个产业上的开发利用的效率。具体在农业上,就是投入到农业产业上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进一步理解,可以说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使每种要素发挥它最大的效用,这就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具体到劳动力要素,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生产要素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比如对农业劳动力培训,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专业水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效率,提高他们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有几十倍,上百倍。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土地规模比较小,美国土地规模比较大。就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而言,差距也很大。我国现在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能是8到9年,在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一定是大学毕业。一个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力的竞争。这种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从现在来看,要逐步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进行培训,加大对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劳动力的培训。

  从物资资源来看。现在是通过政府给购买农机的补贴,鼓励农民尽可能购买农业机械,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实际上,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60%,这个比例还是不低的。我国南北差异比较大,地形差距也比较大。农田水利设施可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提高利用效率。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提出,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民管护这部分资源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

  总之,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解,就是要使农村所有资源都能提高效率,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都很有好处。

编辑: 孔明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道》新词:全要素生产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比如“互联网+”、“一带一路”等等新词。这些词都是啥意思呢?跟咱农民又有啥关系呢?《三农中国》今天解读的新概念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要素生产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