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家解读一号文件:水利新机制或减少豆腐渣工程

2014-01-22 09:0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22日消息(记者纪翔)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农户朱引芳种植了33亩非洲菊,每亩地能收入一万多元,她打算再增加几十亩的大棚。然而,光是搭建大棚,一亩就需要两万多元的投入,再加上购买种苗、化肥的费用,资金成了一个大问题。

  “我们也不是合作社,我们就是大户。我也不敢往这方面去考虑,只是靠自己的能力在做事(赚一点),跟亲戚朋友借一点自己凑一点。”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用财政投入带动社会资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说,要解决农业资金问题,财政投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财政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领域。

  “仅有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财政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带动投资的作用,农业投入主体还是应该是农业生产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还有部分农业企业,他们是新型农业主体,鼓励他们向农业投资,给他们提供比较稳定的产权,产权稳定了,他们就可以放心地在土地上投资了。”

  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问题,不光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国家的各项农业补贴也将进一步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农户张建明承包了200多亩的土地,用来种植水稻和小麦。尽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种了不少粮食,但国家的粮食补贴却并没有发给他,而是落到了包给他地的人手上。这让他颇感无奈。

  “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政府这部分财力更多的补贴给粮食生产者,我还是希望补贴的力度更大一些。”

  新增种粮补贴将向大户倾斜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

  目前,我国主要的种粮补贴是按照土地面积来进行的,许多包地种粮的农民并不能享受到这份补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中央以后文件的新规定就是要扭转这种偏差,让补贴的针对性更加明确。

  “总的原则是,补贴政策既要稳定总量,增加存量,又要完善办法,积极调整。重要的是如何调整,现在我们按照产量补贴的做法很少,最主要就是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该拿到补贴的给他,补给谁和补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未来种粮补贴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会向专业大户倾斜,这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国家粮食政策调整,是向种粮大户,专业大户倾斜,有利于规模经营的形成,以后补贴的数量可能会大大增加,但增加的部分向大户倾斜。”

  新水利建设补偿机制或将避免豆腐渣工程

  广西柳州融安县浮石镇平北村农民宋金福反映说,这两年村里的水渠破损,来水越来越少,屯里有50多亩农田缺水丢慌。自己好不容易引水,才种了一亩多晚稻。如今冬春旱季来临,他盼望早日修复水渠:

  “基本上水田没有水,就是这两年没水了,丢荒了。现在我种二季稻种了一亩多,就是靠小水沟搞一点点(水),自己挖挖一点点(水),有些本来是有水的,现在都是靠吃的水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启动实施全国抗旱规划,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新的机制将尝试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过去是先给钱立项才建,以后你可以先建,建好了以后,上面部门来验收,验收之后看需要多少钱给多少钱。验收了之后才给钱,如果建的不好,一估算不行,就不给你钱了。原来的政府拨财政资金,建好了怎样没有人监督,所以出现很多豆腐渣工程,容易出现虎头蛇尾。”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对于新机制,中央只是给出了相应的思路,由各地按照本地实际分别进行探索,这将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运行模式。

  “新机制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顶层设计,一种是地方探索。这里给了地方很多空间,这里的新机制,不是中央进行顶层设计,而是让地方去探索新机制。”

  现代农业亟需农业机械研发水平提高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好了,农业生产有了相应的保障,但要发展现代农业,更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新疆昆得仑牧场农民彭红星,去年承包了220多亩地,主要种植的是小麦、油葵和玉米,今年他想把这二百来亩地用来搞家庭农场,以后农机用的更多了,他希望国家在农机方面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

  “大片土地需要大型的农机来耕种才行,这样才能精细化,所以我就希望。能对我们搞家庭农场的人在更换大型农机方面有更多的帮扶政策。”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目前,我国主要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但一些非主粮生产领域,机械化程度仍是薄弱环节。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农业机械的研发是攻克这些薄弱环节的前提条件。

  “推广、培训、应用是需要来做,但更重要的是研发。至少知道大田需要什么机械,能研发出来,怎么用是简单问题。研发出来不适用不行,农业科技的研发,方向和思路,必须跟农作物的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种植的地形来结合,要进行农机和农艺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说,面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试试,农民应该主动迎接这一趋势,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等集体合作组织。

  “农民要看到这种机遇,组织农机合作社,推行农业机械化,并不是所有农民都买机械,是少数农民买机械给其他农民服务,其他农民花钱买服务就行。过去随便种,现在不行了,农业要适合农机,要种哪些适合机收品种。”

编辑: 夏恩博

专家解读一号文件:水利新机制或减少豆腐渣工程

我们继续解读一号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认为,新增种粮补贴将向大户倾斜;新的水利建设机制将减少豆腐渣工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