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长书短读》9月6日播出“五个一工程”获奖文学作品之《北上》

2019-09-09 11:11:00来源:娱乐广播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凭借《北上》作家徐则臣成为首位获得茅奖70后作家。而本书也同时获得了第十五届精神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一个作家找到最合适他的文学题材,对写作是非常关键的。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水边,在京杭大运河边生活多年。被大河水汽笼罩的过往岁月,成了他最重要的文学资源。迄今22年写作生涯里,徐则臣有20年都在写运河。可以说,大运河一直是他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他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小说的过程中,也培养出对运河的专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收集和揣摩。对大运河的熟悉程度,他一闭眼,就能感觉“1797公里就活灵活现地出来了”。他对河流也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只要写到河流,笔就活了,一切水到渠成。河流里总有良方。”

 

 

  这部《北上》,就是写沿着运河,从南到北,时间背景放在了19世纪初叶。

  公元1901年,时局动荡。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因为崇拜马可·波罗,他自名“小波罗”。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

  这一程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也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大运河是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作家徐则臣最新长篇小说《北上》试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

 

 

  《北上》于2018年出版之后,就受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者与评论家们的关注。

  评论家杨庆祥:关于现代性展开和生成的一个叙事

  徐则臣整个描述的是1901-2014年这个时间段,在某种意义上关于运河的叙事实际上是时间的叙事,这个时间的叙事也是关于现代性展开和生成的一个叙事。必须把关于大运河叙事的故事放到一百年中国的近现代史或者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中去讨论,或者是去观察,才能够见到这个作品背后厚重的历史意识和它的现代性或者现代感。

  中国的文化有两种形构,一个是南下,从南北朝开始,南下构成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个原型或者一个意象。另外一个就是北上。我们整个现代史,北伐就是不停地往北走。这个小说里面有一个细节,谢平遥最后说,你最终想在中国找什么地方落脚,他点来点去还是在通州。这是非常核心的文化象征,就是南下和北上之间形成互动。

  《北上》里面有一段写到运河两边风景的时候,写到谢平遥和小波罗看着运河里面的水,把两边的事物倒映在运河里面,这是一个镜像,这个镜像是隐喻性的,不仅仅是倒映两边的风景,而是说运河是中国整个现代史、近代史的镜像,所以沿着运河北上就是在溯源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

 

  长书短读9月6日播出

  首播:6:00—6:30

  重播:13:00—13: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娱乐广播

编辑: 李雅男

《长书短读》9月6日播出“五个一工程”获奖文学作品之《北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