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们的节日》---如此愉悦、独特的苗年

2018-12-11 15:05:00来源: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情感最浓烈的表达。不同的节日,不一样的故事。十集系列专题节目《我们的节日》,以“声音纪录片”的方式,展示各民族独特的节日风俗,汇萃音乐、舞蹈、文学、戏曲、曲艺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             
    我们的节日:如此愉悦、独特的苗年
    十一月底的贵州黔东南山区摆底寨阴寒湿冷,我们去的那几日,天空始终未放晴,不时下起的毛毛细雨飘在头上,冷在心里。
    为了感受苗家人特有的苗年,我们在小潘家住了三晚。小潘家是苗族传统的吊脚楼,二层堂屋的“美人靠”,特别有利于欣赏云雾缭绕的山景,不过也因为它是开放式的,湿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屋内。只有靠近火塘,才能驱走一点点寒意。
    小潘一家五口,分居各处:爸爸在南京打工,妈妈和弟弟在凯里,妈妈日常做水泥工,弟弟读寄宿高中,小潘和妹妹则在贵阳,妹妹是一名大一的新生,小潘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三年,也结婚生子了。
    爸爸在南京打工已经16年了,妈妈曾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在凯里生活。16年间这家人有多少生活的困苦,离别的悲情,家庭维系的艰难?小潘回忆过去时哽咽不止,小潘爸爸告诉我他在南京时的寂寞,夜晚会在无人的工地唱起苗歌。
    苗年除夕那晚,楼下客人们欢歌笑语,在二楼堂屋的“美人靠”,对着远山和深夜,爸爸唱了一首悲伤的情歌,唱了两句就会卡壳,反复三次,他说他习惯了只能一个人唱歌。黑夜里,看不清爸爸脸上的表情,但那沧桑的歌声却是最打动我的苗歌。
 
           (图片说明:小潘一家人)
    苗族节日多,据说有百节。节日的苗寨,聚会的苗寨,实在是太欢乐了!是不是苗族的祖先很智慧,要用很多的节日来冲淡生活的艰辛? 
    过年,一般你家会有多少人聚会?在你掰着手指数的时候,小潘家里来了50多人。小潘的朋友们来自黄平县的苗歌协会,当他们从寨底浩浩荡荡一路吹着芦笙来到小潘家时,那壮观的场面真的惊到我们了!后来得知,在节庆日,苗家人招待几十人的长桌宴是很经常的,炭炉,圆桌,锅,板凳,这些聚会必备的硬件设施从几个到上百个,每家每户都存有富余,以便随时应对欢聚的到来。
    苗年除夕晚宴开始了,人们唱着苗歌喝起酒,喝到兴奋再跳起来。悦耳的歌声,欢乐的笑声,温暖的灯火……,人世间的艰辛与忧愁在此时隐身不见了。
 
(图片说明:来小潘家过苗年的部分客人)
    没有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相当致命的。不过苗族虽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却保留得非常好。过苗年,要杀猪、捉稻花鱼、打糍粑;男女老少要穿上苗族传统的节日盛装,女人们要带上漂亮的银饰,走起路来,银饰一路发出叮当的脆响;村子里广场上,铜鼓一响起,人们便纷纷向广场聚拢,苗族视铜鼓为民族之根,鼓藏头由村里最有威望的人担任,随着鼓声以及芦笙的加入,苗人们在新年里尽情地跳起舞来……
 
(图片说明:摆底寨村民舞动起来)
    这一次与其说是对少数民族节日的采访,不如说是一次生命与文化的感动之旅。从感受生活的不易,到对生命力产生的敬意;从一个节日的欢庆方式,到一个民族千年流传的乐观基因;从互联网时代地球的扁平,到独特而又灿烂的民族文化。
    那背着一岁外孙在烟火缭绕的厨房烧柴做饭、永远微笑的妈妈;那远远超出90后同龄人的学识、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无比热忱的小潘;那从堂屋里望出去无与伦比的美丽山景;那好客的苗家人,那让人生畏的“高山流水”劝酒法;那美丽服饰里藏着的苗族故事……深深留在记忆里。
    最后,衷心祝福小潘一家人幸福快乐!
撰稿:于丹
审稿:赵薇
    专题节目《我们的节日》12月3号起在文艺之声FM106.6每天中午12点《文艺大家谈》节目播出。手机用户请下载【中国广播】客户端搜索【我们的节日】点击收听。
编辑: 李雅男

《我们的节日》---如此愉悦、独特的苗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