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耄耋”云纺文创转型之路

2019-06-14 15:15:00来源:昆明信息港

   

  2018年,昆明西山区规模以上文产企业营业收入达63.33亿元,同比增长15%。在这组亮眼数字中,一位“耄耋”老人作出不小贡献。“她”诞生于战火中,曾代表着云南轻工业的荣光。2009年,旧城改造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她”艰难存活却逃不过衰落。10年后,“她”又以新的身份成为西山区文化产业一张靓丽名片——云纺文创园。

 

诞生于战火之中的“碧鸡”“金龙”

  云纺的故事第一页,要把时间倒回百年之前。

  1910年,随着汽笛声声的轰鸣,滇越铁路正式通车;大捆大捆的洋纱、洋布随火车进入云南。“而在当时,云南本土纺织还全是低产出、做工粗糙的手工木机作坊。”云南纺织集团常务副总裁付滇明讲述到,“那些机器纺织的‘舶来纱’工艺精良、价格便宜,迅速占领了大半市场。”

  直到1934年,当时的云南实业家缪云台先生在多番考察之后与上海永安纺织公司签订合约,创立了云南纺织厂前身——云南经济委员会纺织厂,成为云南现代纺织工业的开端。1937年8月18日,云南经济委员会纺织厂正式开工生产,棉纱商标定名为“碧鸡”,棉布商标定名为“金龙”。至此,云南人才真正结束上千年手工纺织的历史,走入现代纺织工业的大门。

 

 

  云纺的诞生,对于当时的云南乃至全国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彼时,中华民族正面对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相继爆发,前线战区工业受到重创。云南作为相对稳定的抗战大后方,依托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两条“生命线”,承担着向前线供给物资的重要任务。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纺织厂和裕滇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省工业发展的标杆和财政收入的主力。两厂生产的棉纱、棉布,为抗日战争中的军民所需作出了极大贡献。”付滇明介绍,当时,昆明拥有的纺织纱锭数量位居西部地区第三位,占11%。这一时期,是昆明近代工业史上第一个“工业黄金时代”。此后,云纺一直是云南纺织行业最大的企业。

 

 

  1950年,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纺织厂和裕滇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两厂合并为“云南纺织厂”,生产规模可以满足510万人的用布需求。改革开放后的10年,是云南纺织厂最辉煌的黄金时期。“1988年,云纺在生产规模上达高峰,占到全省份额的70%。当时,平均每个云南人身上有1.3米布、300克棉纱出自云南纺织厂。”

 

推倒围墙建市场

  云纺的故事,绕不开她另一个名字——螺蛳湾。

  “螺蛳湾为喃叫螺蛳湾?”——不少年轻一辈昆明人小时候都曾问过父辈这个问题。

  关于螺蛳湾名字的由来,据《昆明地名志》记载:“明初,这里是滇池的一个湖湾,螺壳成堆,故名。”螺蛳湾鹊起于约300多年前,船只往来于川流田间,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为纪念这一盛世壮景,昆明人筹资建立了“隆盛门”,“螺蛳湾,隆盛门,船儿泊,稻花香……”,这首民谣至今仍在传唱着当时螺蛳湾的商业盛况。

 

 

  1992年,“隆盛之景”在已经没有稻花与船只的螺蛳湾重现。

  那一年,青年路实施改扩建工程,让原本在那里买鞋、买衣服的老板没了地方。以批发为主的经营户迁入螺蛳湾,聚集形成了最早的批发市场。

  也是在那一年,与螺蛳湾一街之隔的云南纺织厂先一步意识到了全国纺织工业产能过剩的市场形势,提出“压锭减员,退二进三”。11月28日,云南纺织厂与五华区工商局联合共建的“螺蛳湾一期百货服装批发市场”开业,100多名中织车间干部工人转岗,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从‘工厂’到‘商场’,云纺人承担着未知的风险,坚定迈出这一步。”云纺集团党委副书记李俊介绍,推倒围墙建市场后,云纺成为了螺蛳湾市场二交易区,纺织生产经营与商业服务经营并存,纺织厂搬迁到别处,云纺凭借区位优势将原厂址作为商业区运营,成了大家熟悉的螺蛳湾批发市场。短短几年时间,螺蛳湾进入了中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行列,也成为了云南最大的日用品批发商业中心。

 

 

  “这段繁荣的时光,一直持续到螺蛳湾拆迁。”

  2009年2月,随着昆明城市功能重新规划调整,螺蛳湾商场搬迁消息对外公布。11月30日,盛极一时的螺蛳湾市场在这一天彻底关闭。已建立起的独立“云纺”商业品牌,形成26个专业交易市场。城市功能的调整,让云纺也重新思索前进的航向,进行从传统批发零售商业向新零售新商业的探索。

 

腾笼换鸟 ,“耄耋”老人迸发新活力

  2018年12月8日,云纺博物馆正式开馆。

  “这台丰田织布机是上世纪30年代云南经济委员会纺织厂最早一批购入的设备,至今仍然可以正常工作……”正在向市民将云纺历史娓娓道来的,是云纺博物馆的馆长陈岚。

  1995年,21岁的陈岚从云南财经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云南纺织厂当会计。24年间,她先后在销售、外贸等多个岗位工作,是云纺兴衰变革的见证者与亲历者。

 

 

  “云纺博物馆的筹建,是云纺走上文创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陈岚说。

  2016年,云纺在重新梳理已有业态之后,结合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及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确立了向文化商业转型的基本思路,以“科技、历史、美术、阅读、爱情、音乐”六大主题为方向调整业态,云纺文创商业中心应运而生。

  其中,历史主题的重要组成就是云纺博物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陈岚介绍,除了云纺历史文化展示,这里还是美术馆,将持续举办画展、影展及其他艺术品展;也是文化交流中心,将常态化举办文化艺术沙龙、文化讲座、读书会等文化活动,场景化、体验式促进文化创意与消费。“连接历史,沟通未来,云纺博物馆将成为云纺文创中心的新亮点、新引擎。”

 

 

  文创路走了2年,云纺文创园将具有文化属性的专业市场进行提升整合,延伸产业链、打造生态圈,以市场自身力量实现文创产业园的迭代更新。2018年,云纺集团市场收入达16475.92万元,较上一年增长3.11%,文创业态不断丰富,主题化项目市场地位得到大力提升。

  如今,迈入“耄耋”之年的云纺正释放出新的活力,成为西山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

  80年来,云纺经历了从支援抗战,到国有化,从纺织生产,到文化商业的数次转型升级。她曾在战火中跋涉于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也曾衰落于旧城改造的墙倒轰鸣中……。如今,它借由文创产业的发展华丽转身,再现昔日“隆盛之景”,以全新姿态融入市场化发展的潮流。

 

 

  据了解,目前西山区共有文创产业单位1300余家,规模以上文创企业32家。其中,既有昆明云安会都、云纺文创园等重点文创企业,又有茶马花街、祖氏滇绣等一批特色文创企业。文化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新兴产业”,是西山“5+X”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西山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区文产办负责人介绍,“西山区将加快发展文化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重点打造文创知名品牌,推进文创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把西山建设成为“文化—文创—文产”集聚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

(昆明信息港 记者李莹 通讯员陈丽)

 

 

 

 

 

编辑: 李腾飞

“耄耋”云纺文创转型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