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品风雅《银杏集》 看云大气象

2019-04-23 23:13:00来源:

  央广网昆明4月23日消息:品味人生丛书之《银杏集》品味人生丛书之《银杏集》近日在昆明北辰财富中心发布。张文勋、史宗龙、晓雪、王义明等云南省著名作家出席。

 

  打开《银杏集》,仿佛打开了云南大学云兴霞蔚的风雅气象。《银杏集》以云大故事为主要内容,集中了云南大学退休老教授以及在职教师、校友、文友82位作者的225篇诗文,书写各自亲历亲闻的云大故事,抒发对母校深切的热爱,体现出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和高扬真善美旗帜,实践健康生活方式,追求理想人格的决心,表达了忠诚教师职业精神,彰显教师高尚情操,立志发扬光大公孙树精神,造福子孙后代和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情怀。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建宇先生认为,大学之魅力,既因其学问高深宏博,还因其灵动的校园中,总在繁衍着疏影横斜、奇花异树般的健康人文生态,此生态亦即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所言的大学在研究与教学之外尚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牛津、剑桥以此闻名于世,哈佛、耶鲁、海徳堡及西南联大亦无不在学术生活之外,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大学的气质与品格。令人欣悦的是,《银杏集》正好呈现了云南大学百年学府“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之一。

  大学有诗意。诗是心灵的声音,以学问沁润心灵的大学,必定富有诗意。大学有诗意,学者往往有诗情,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潘光旦、钱穆,前者是大社会学家,后者是大历史学家。前者在勤勉著述时,感时忧世,著有《铁螺山房诗草》,“举头不惑天行健,着脚方知国步艰”,尽显背负和才情。后者在学术研究中,依然诗情满溢,别开生趣,有其笔记为证:他蛰伏在宜良乡下一隅,写《国史大纲》,他如是描述自己的居处:“院中有白兰花树,极高大,春节花开清香四溢;道士采摘赴火车站,有人贩卖去昆明。张妈以瓶插花置余书桌上,其味浓郁。楼下阶前流泉,固砌两小潭蓄之。潭径皆两尺许,清泉映白瓷,莹洁可爱,张妈以中晚两餐蔬菜,浸其中,临时取用,味更鲜美…”虽是笔记小品,然而清丽滋润,诗意流淌。

  同样,《银杏集》为我们鲜活地展现了学蕴深厚的云南大学的诗意,展现了诸多朴厚方重的学者的诗情与诗才。“楼台依旧林木旺,钟声清悠书声甜”,是云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刘绍怀教授对百年校园弦歌不辍,人才辈出,欣欣向荣的诗意表达;“白果金叶储新枝,银杏翠玉尽春心”,系国际关系学院杨军教授的秀向;从孔子“思无邪”,论到湖畔诗派“爱的吟唱”,是档案学者周铭老师的诗识。总之,我们云南大学的请多学者右手研学,左手写诗,高歌低咏、朗吟曼诵间,一派诗画风流大学有情义。大学的师生情,在于智慧启明、心灵交响,大学的同窗义,在于学术砥砺、志趣相投,所以大学的情义往往超越于一般世俗情义,高贵而久远。古今中外,关于大学的诸多叙述中,最能动人情肠、引人怀想的,往往也就是那份师生情、同窗义。汪曾祺与沈从文先生,罗尔纲与胡适先生,余英时与钱穆先生,笃诚相惜,如金如玉,其情其义,至今感人至深。《银杏集》以“拾级问道”的师生情义,置于书首,可谓意味深长。书中,一向“十分冷淡存知己”的石鹏飞教授,写到乃师吴进仁先生爬上七楼,来求自己为其孙子找エ作,“心中一酸”;云大原校长吴松教授,在等候自己老师张尚仁先生来上课时的恭敬,皆是至情至义,可圈可点。

  大学有故事。大学兼容并包,会泽百家,所以大学呵护与养育个性,有个性,才会有故事。故事文化,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魅力的大学,当然是那些有故事的大学。大家不会忘记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抱斗鸡跑警报的故事,不会忘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拜伦牵着他的宠物熊散步的故事。正是因了这些标新立异的人事,大学才变得元气淋漓,独领风骚。云南大学也有着如许众多、有趣有味的故事,令人悠然怀想:不说刘文典先生的狂狷,不说张文勋先生的高雅,单说《银杏集》中校工武文忠般勤挑水育银杏林的故事,敲钟老人与钟楼毕生相守的故事,也让云南大学盎然生动。

  大学有文脉。大学在培养人才、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之中,传承着文明,所以大学有文脉,且文脉越长,学校的积淀越厚,越能源远流长,厚积薄发。“贡院文脉数百年”“后人续写前人篇”,刘绍怀教授一语道明云南大学的悠久文脉以及一代又一代云大人不懈奋斗,语写华章的情景。

  《银杏集》可贵者,不仅溯往,也重开来,其中收录了众多鸣声清越的“维风清声”,或记游,或状物,或写景,有情、有趣、有品,读来落英缤纷,清风拂面。这些“后生”,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与云南大学皆有一些亲缘,也是高校文脉的负载者、传承者与开拓者。可喜的是,从文集可见,他们饱有人文情怀,品位不俗。有年轻人的参与,学校才有布望。今天的云大,十万师生共同推动着学校的发展。百年名校,生机勃勃,正如石鹏飞教授所言:“孰言九秩老,钟铎接天闻。”

  今,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有力地推进了云南大学的发展。地处边疆的云南大学,走出了一条“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之路,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精神,向着新的目标发展。

  2010年,云南大学有了呈贡新校区,百家大道广场竖立了六位先贤雕像,熊庆来、董泽、李广田、袁嘉穀、刘文典、方国瑜,先辈们是云南大学的创建者。今天云大人在庆来大道两旁又种下了银杏树,继承发扬云大精神。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追求真善美和理想人格为目标的《品味人生丛书》创作群体,从2016年开始,三年时间出版了《洋葱集》《石友集》,《银杏集》亦即将出版。创作了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500多篇,作者达200多人,推出了24个栏目。

  

  《银杏集》的创作得到了云南大学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云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刘绍怀教授为《银杏集》赋诗六首,在《东陆园退思》中所表达的云南大学情思深远悠长。

    李建宇引经据典,纵横东陆,统领银杏,贯初九五,弘扬云大精神赞歌的笔墨在《银杏集》序中比比皆是:“《银杏集》为我们鲜活地展现了学蕴深厚的云南大学的诗意,展现了诸多朴厚方重的学者的诗情与诗オ。”“大学之魅力,既因其学问高深宏博,还因其灵动的校园中,总在繁衍着疏影横斜、奇花异树般的健康人文生态。”“大学有诗意”“大学有情义”“大学有故事”,“大学在培养人才、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之中,传承着文明,所以大学有文脉,且文脉越长,学校的积淀越厚,越能源远流长,厚积薄发。”

  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评委、原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主编张永权先生所作《镌刻在银杏年轮中的美文佳诗喜读(银杏集〉》的文学评论,写到《银杏集》“作品的内容、题材丰富多彩,除了与云南大学有关的内容外,历史风云、现实生活、民俗风光、人生感悟、天下游记、生活小品、心灵抒唱、诗酒吟咏、赏花品茶包罗万象,使之成为一本有大文化品位的作品集。而它全部出自钟情于文学的业余作者、诗人之手,十分难得,值得一读并收藏。”《银杏集》得到张永权先生的肯定和鼓励,我们将更加努力做好社会文化教育社群的公益活动,弘扬公孙树精神,创作出更多更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品味人生丛书》的创作活动,得到了云南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家、诗人张文勋先生,云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云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文艺评论家史宗龙先生,云南省文联原副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白族诗人、评论家、散文家晓雪先生等的热情支持。云南大学校友、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义明同志闻讯后给予了热情鼓励并以诗词唱和。在先生们的倡导下,编委会开展了群众性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化沙龙建设。编委杨军、秦树オ、周铭、蔡红华、李学文、张荔、张玉、王立国等群策群力,积极努力,形成了以辰渝生活文化空间、芷兮茶苑和云南大学出版社、档案馆等为主体的社群文化建设园地,开展文学创作、诗文比赛、读书分享、学术讲座、子女教育、升学指导、生活艺术、社会考察、民俗采风等活动。在追求高雅文化教育公益活动方面,得到了作家汪明传、张宝源、段瑞秋、半夏等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石鹏飞教授、余建忠教授、熊思远教授、和家胜教授、张晓萍教授等开设公益讲座,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蔡红华副社长与编辑周元晖、徐曼、王婳一等创新策划,严格把关,精心制作,保证《品味人生丛书》的高品位、高质量。云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图书出版管理处专门了解丛书创作出版情況,实地考察辰渝文化沙龙社群文化活动,并捐赠图书。云大附中李学文老师以《品味人生丛书》作者群为研究对象的《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难能可贵的是,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实中,仍然有坚持仰望星情怀人文天下的人,甘心情愿地默默奉献,诚心实意地做文化公益事业。他们宽厚的情怀和赤子之心,对母校的深情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令人十分感动。无论是怎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反映的都是每一个人诚心诚意对真善美的追求。

  云南大学校友、数学系2001届毕业生、云南网星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国为《银杏集》撰稿抒发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并资助出版《银杏集》,体现了银杏文化的传承,公孙树精神的发扬,如他在《银杏恋》中表达的“我已经把金灿灿的银杏叶珍藏”,“祝愿我的老师我的母校永远温暖/永远是我的家/待到春风化雨好时节/再回母校/种下银杏树一排排”

  

编辑: 陈鸿燕

品风雅《银杏集》 看云大气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