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东西南北新疆人之十:远方的“家”

2015-06-25 16:55:00来源:央广网新疆频道

                                                         帕提古丽

央广网乌鲁木齐6月23日消息(记者张雷)北京是一个让大多数人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地方。作为中国的首都,这里融合了全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有多少新疆人就有多少精彩的故事,其实,在各个年代,各个年龄段,北京都有新疆人奋斗打拼的身影。

2014年7月一天下午16点,在新疆刚刚是人们下午开始上班的时间,而在北京却已经是一天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中心维吾尔语广播部,大多数人已准备收尾工作,而正在值班的帕提古丽依然还在忙碌着。

    帕提古丽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人,自1989年考上中央民族大学,离开家乡来到北京求学,她就留在了这座城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以后,她在采访、翻译、校稿、播送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然而与其他同事有所不同的是,每天下午这个最忙碌的时刻,其实也是她与家乡感觉最亲切的时候。因为此时此刻,帕提古丽甜美的声音将通过电波,传送到三千多公里以外的家乡新疆。

    同样的时间,在这座城市的另一处,民族出版社的办公室里,一些同事正挤在一个不大的屋子里讨论新书的翻译工作。虽然在这些人当中,最年轻的编辑也都已经翻译过大量的书籍,但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审核,作为总编辑终审助理的阿合买提江,还是要反复斟酌。

    阿合买提江所在的民族出版社,组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这里工作的少数民族有二十多个,出版六种文字的书籍,维吾尔文就是其中之一。

    同在北京工作,同为家乡服务,作为新疆老乡的帕提古丽和阿合买提江,都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感到自豪。

 

    1989年以前,帕提古丽没有离开过柯坪县城,没有去过乌鲁木齐,更没想过自己可以到首都北京生活,直到大学通知书握在手里,一切都还恍如梦中。

    要开学了,帕提古丽坐了汽车坐火车,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辗转来到了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进入了新闻维吾尔文学系就读,然而开学没多久,兴奋就被打击所取代,语言不通成为小姑娘在北京生活的第一大障碍。就在帕提古丽努力适应北京生活的过程中,很多当地人给了她真诚的帮助,这让帕提古丽有了信心和勇气。

    帕提古丽告诉记者:“上大学那年我们从南疆阿克苏来的学生,普通话很差,第一年几乎我们都不敢开口说汉语。北京人特别好,很热情。比如买墨水,给他们说成了“魔水”,他们就给我们写字,然后上面标注上拼音。首先自己念,然后教我们念。尽管我们汉语说得那么不好,但是我们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跟我们交朋友。”

    而和帕提古丽有着同样经历的阿合买提江,从中央民族学院维吾尔文学系毕业以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如今早已经融入到了北京的生活当中,北京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即便如此,每逢家里来了客人,阿合买提江和妻子都会摆出家乡的干果,做一些地地道道的家乡饭菜,让乡情在空气中弥漫。

    在北京,阿合买提江夫妇俩还是喜欢把家里装修成家乡老宅的样子,在北京生活三十多年了,他们选择用这种方式,感知家乡的气息。

    阿合买提江父亲是2006年去世的,只能利用探亲假回老家陪父母的他感觉对家人亏欠很大,阿合买提江选择了用努力的工作来弥补。在家乡,阿合买提江的家人和朋友,经常会在各种书籍上看到他的名字,这让大家很为阿合买提江自豪。

    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融入,几十年的时间里,帕提古丽和阿合买提江,已经从当初的外乡人成了如今的老北京。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人对新疆的不了解,会让他们感到无奈。

    如今的新疆日新月异,发展速度早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将家乡的变化让更多人了解、感知,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新疆,帕提古丽和阿合买提江都在用自己的工作,给大家传递着来自新疆最新的元素。而更多生活在北京的新疆人,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身边每一个人,自己的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疆。

    在北京,还有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帕尔哈提,一个标准的90后,是近两年选择独自来到北京打拼的新疆人。

    今年5月的一天,北京的夜晚华灯初上,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尽情享受着忙碌一天之后的闲适,而帕尔哈提还在和同伴在北京金台路的一个居民楼里的出租房中排练。两个年轻的小伙子就是用这种特有的方式,度过在北京一个又一个夜晚。

帕尔哈提来自新疆阿克苏,现为北京一家公司的职员,除了打工,他在北京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提高说相声水平。

三年前,还在上大学的帕尔哈提和搭档举办了新疆首次大学生相声专场,他们的表演在校园内反响很大,获得了很多好评。从小就喜欢相声的帕尔哈提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想做个优秀的相声演员,这次演出让他对自己信心十足。为了让相声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很快,他就和搭档专程到北京进行学习。

“嘻哈包袱铺”是北京的一个相声团体,由30多人组成,几乎清一色是“80后”男生,于2008年底迅速蹿红。网络语、流行语、新闻事件被他们巧妙穿插在传统相声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喜剧感。这些同龄人的表演和创新,让帕尔哈提看到了差距。

此后回到新疆,看相声视频、参加各种演出,就成为他锻炼提升自己的方式。虽然始终在努力,但是在2013年年初,一个北京相声演员的一番话,还是狠狠的刺激到了帕尔哈提那颗好强的心。

帕尔哈提:“我给他看了视频之后,他说你们在玩什么呀,这下面还有人看吗?这样的演出你们还能卖得出票?要是在北京,这样的演出观众能把轰下台来。这个东西你们自己玩玩儿就行了,当票友就行了,你就别想着是做相声演员的梦。听他这么一说,当时真的心里就特别难过、特别失落。为什么自己努力这么久,还是不被别人认可?”

委屈、难过,更多的还是挫败。但是静下心来之后,不服输的帕尔哈提还是不愿意放弃。他决定,不再做井底之蛙,必须要去传统相声的发源地进行学习。2013年年初,下定了决心的帕尔哈提毅然决然来到北京,参加了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的相声培训班,第一次开始了相声的系统学习。

来到北京,帕尔哈提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些在新疆原本只是偶尔闲暇时刻露两手的厨艺,如今却成为了小伙子生活的保障。饮食习惯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让成为北漂一族的帕尔哈提也有举步维艰的时候,但是为了能学好相声,帕尔哈提最终选择了以苦为乐。

帕尔哈提:“来到北京首先是为了学相声,但我必须要工作挣钱。在餐厅打工一个小时十五块钱,我每天会在那儿干两个小时。为了省一块钱,我就半夜走回去。路很远,当时我特别难过,就想我在干什么呀,我到这儿来第一没有达到我自己能够完成的事儿,第二我还在这里为了省这么一块钱。在北京两个月,家人和朋友都劝他赶紧回来吧,所有人都不相信我能在北京待下去。”

当时,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似乎要比为省一块钱而走的路更长。是停下来重新选择,还是不顾一切继续走下去,新疆的家人和朋友们,都在等待着帕尔哈提的决定。

帕尔哈提用行动给新疆的家人和朋友做出了回答。他开始投简历找工作,没多久便应聘到一家策划公司成为职员。在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帕尔哈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公司里的一名骨干,而因为会说相声,他也成为了同事们当中的开心果。

事业慢慢走上了正轨,有了稳定的收入、有了同事和朋友的认可,帕尔哈提的梦想又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在以后的相声之路上越走越远,2013年7月,帕尔哈提发挥自己的主持专业特长,受邀主持第十届中国保险精英圆桌大会。同年9月,他又参加了深圳卫视《年代秀》的节目录制,逐渐得到了认可,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14年,帕尔哈提来北京已经整整一年了,为了心中那个和相声有关的梦想,他坚持着、努力着、也收获着、感悟着。

帕尔哈提:“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就看你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一直没有放弃过相声,相声是我到目前为止一直非常热爱的,也是未来我会一直热爱着的东西。

结束采访的时候,帕尔哈提告诉记者,他并不知道实现自己梦想的路还有多长,但是他不会放弃,因为在开放、包容与活力并存的北京,在离开新疆的日子里,让他明白了责任与前行的重要。

而帕提古丽和阿合买提江则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着离家,年龄大了却总想着回家,尤其离开新疆久了,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新疆自豪的同时,回家的愿望更是迫切。其实,无论是北京还是新疆,只要心与心同在,哪里都是温暖的家。

编辑: 罗成

东西南北新疆人之十:远方的“家”

北京是一个让大多数人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地方。作为中国的首都,这里融合了全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有多少新疆人就有多少精彩的故事,其实,在各个年代,各个年龄段,北京都有新疆人奋斗打拼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