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对话高校:“双一流”如何引领高校教育?

2017-09-25 17: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已进“双一流”。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昨天上午短短几分钟,几乎所有的新闻客户端都做了同步弹窗推送,而这两天的朋友圈,也又一次化身各高校的“校友会”。

  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本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学校入选A类,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等6所学校入选B类。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95所。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建设”!也就是说,加冕了“一流”,并不等于你已经是一流,一个“建设”就表明,这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对这些高校和相关专业来说,他们离真正的一流还有距离,还要努力。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加冕了“双一流”,也并非高枕无忧,它不搞终身制,这有点类似给大学的考试,五年一考,择优录取,自然有进有退!

  人们关注“双一流”,更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又将如何探索?来听央广记者沈静文的报道:

   “双一流”名单落地,昨天,在距离“一流”最近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听到回响。北大公布建设方案称,到2020年,学校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0年,学校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48年,学校成为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主流学科全面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成为世界著名的学术殿堂。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介绍,目前学校已启动“30+6+2”为主体的方案,将选取30个院系或者一级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设置6个学部,突出临床医学和区域与国别两个前沿与交叉学科进行深度研究。

  林建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认真梳理这些学科、院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找到并解决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它,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上137所学校,同为“一流”的建设者,有当仁不让的,也有多多少少的意料之外。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中,第71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尤其对于在入选的一流学科“中医学”就读的大二学生刘冰倩来说,好消息来得突然。

  刘冰倩:很自豪!就是纷纷都会在自己原来的高中群说,我的学校入选双一流大学了,这真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级中医内科学博士学生梁珏瑶早早注意到了“双一流”的动态调整机制。

  梁珏瑶:学校当选双一流,我们以后的毕业这个也会有更大的含金量。不过这个是五年一评审制的,虽然我们很荣幸有了这个机会,但是我们还是要做更多具体的努力来充实我们当选的资格,否则下一个五年就不一定还是双一流大学了。

  按照制度设计,“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是这一机制的拥趸。

  王树国: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市场经济,你不能什么身份都一劳永逸,要看你对社会的贡献来及时调整。也许今天你进了世界500强一样,我看没有哪个牌子说给他戴上五百强的帽子,十年二十年都有着世界500强,不会这样的。其实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学生不买账,社会不买账,光戴一顶空帽子,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有“一流高校”,也有“一流专业”,从“985”、“211”到“双一流”,优秀高校的遴选经历由“学校”到“专业+学校”的标准变化。更多学校由此看到跻身“一流”的希望。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

  别敦荣:双一流建设中,把学科,尤其是优势学科进行重点投资,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学科建设是龙头,以学科建设水平来推动大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水平,这个选择我认为是恰当的。

  专业强,带动学校强。相比学生的激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更多的是对政策的把握和对专业的认知。

  王省良:确实感到意外,但仔细想,又在意料之中。“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对学校,对全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甚至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部表示,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的一大原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王树国则坦言,西安交通大学立足西部,但作为“一流”者,绝不应自满于西部。

  王树国:西部经济相比东部是比较落后,一切的一切还是靠社会实践者创造财富、丰富自己,西部同样如此,高等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更多的事业是培养陕西的人才、中国的人才?实际上不是这样。实际上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我们把全球的年轻一代都看成是未来对全球事业进步的新的希望所在。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教育部表示,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对昔日“985”工程高校湖南大学,被纳入B类无疑是一种鞭策。对湖大校友,这个结果并不容易接受,“湖南大学+双一流B类”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词。

  湖南大学一位校友说:“比较抑郁,刚刚才跟同学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家的情绪都很差。还是希望学校能在教学、在自己的学科建设上能下更多工夫。要说觉得自己的文凭质量下降,我倒是没有这种感觉。

  名单以外高校有进入名单的压力;长名单上的高校有进入短名单的压力;短名单上的高校,还有进入A类、留在A类的压力。对于所有高校,这场五年一周期、只看平时分、无法突击准备的考试,才刚刚开始。这场考试的背后,是中国高校和高等教育领域对于“一流”的全新定义和评价方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这份涵盖了137所高校的名单让人充满期待。对个人,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考生的报考,毕业生的就业;对学校和学科,它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和更快的发展;对国家,它更是一个影响未来,充满雄心的国家战略。

  每年6月的毕业季,我们关注校长的毕业寄语,每年9月开学的时候,我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校长们的开学演讲。我想,与其说关注一次演讲,更多的人其实是想通过这些讲话和寄语,去感知和捕捉一所学校的气质和特色,更是在探究一所大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大学究竟应该如何培养人才。

  “双一流”,它只是一个开始,搭上车,它是压力,没搭上车,它更是动力。建设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其实也得“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

编辑: 舒隆焕
关键词: 双一流;大学

央广对话高校:“双一流”如何引领高校教育?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已进“双一流”。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昨天上午短短几分钟,几乎所有的新闻客户端都做了同步弹窗推送,而这两天的朋友圈,也又一次化身各高校的“校友会”。